Post Thumbnail
莒光攻略 從前線歷史、公眾參與到海洋永續,走入東西莒的多重風景

 Line

WeChat

莒光怎麼玩?跟著參觀攻略走就對了!

以東莒、西莒兩島各自的地景和歷史脈絡,串聯起「海洋馬祖」、「島嶼馬祖」與「前線馬祖」三大策展主軸。東莒透過共創與轉化回應海洋與日常,西莒則以影像、裝置與雕塑直面前線與監控隱喻。兩條路線如同雙聲部的合奏,邀請你在島嶼共創、環境轉化與戰地記憶之間穿梭,體驗莒光獨有的多重面貌。

東莒路線「島嶼共創與海洋永續」 

猛澳港務大樓(候船室):《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

正泰養雞場:《海神的餐桌》、《海拾餐具》、《大船歸港-【士官長的再生船屋】》

大埔聚落:《海廢互動家庭音響》

大坪村:《屋頂》、《東莒名品店》

乘船抵達東莒猛澳港,候船室二樓迎來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的《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邀請觀眾一同躺下徜徉在巨大的藍曬風箏下,看見化為雲朵的東莒和日本男木島孩子們的身影與寫下的願望,其中布上顯影的許多物件來自日常生活,有多少是你熟悉的呢?歡迎來東莒尋找小彩蛋!

沿著路線走入正泰養雞場,在新竹生活美學館的藝術游擊計畫「再一次!」返場聯展中,李語晨《海神的餐桌》以攝影暗喻海廢危機,而倪苑茹《海拾餐具》則透過金繼修復漂流器皿,將垃圾轉化為新的餐桌風景。同時,第一屆由大浦聚落及台灣樹屋協會打造的《大船歸港-【士官長的再生船屋】》,依然是歡迎所有人進入的秘密據點。進入大浦聚落,鄭伊里《海廢互動家庭音響》把海漂球製成聲音裝置,觀者可以透過手機與音樂裝置互動。三件作品環環相扣,從餐桌到聲音,讓人重新思考我們與海洋的依存關係與永續課題。

大坪村的兩處展點,林詩樺《屋頂》與徐林均《東莒名品店》由大浦Plus+協力製作,並置日常與歷史的兩端:一個以回收建材與撿拾而來的物件,在僅剩牆面的家屋中重新打造一個有屋頂的家,回應在地資源有限的智慧,並且透過地坪的修整和植栽的養護,讓家屋的想像延續聚落遺址的另一段生命。一個則以「名品店」重現駐軍時代的物件與鄉愁。從藍天到家屋、從餐桌到商店,東莒的作品讓觀者看見島嶼如何在自然與歷史的交織中成為自己。

西莒路線「前線記憶與日常回聲」 

青帆村、西坵村:《在他眼中》

田沃村:《在他眼中》、《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島的棲息練習》、《島犬拾光》、《獻給馬祖的一隻貓毛蟲》、《18哨-新芽》

跟著加拿大藝術家皮耶爾&瑪莉《在他眼中》的五對大眼睛,邀請觀眾實際走訪西莒的漁業時代、戰地政務到當代島嶼日常的歷史。從中正門到青蕃舊辦公室,西方公司與「小香港」的歷史共伴凝望著海面與街道;加油站、西坵村舊辦公室、老人活動中心的眼睛,則讓大家跟著走入小島的隱蔽日常,那些看見與不被看見的故事串聯起島民的共有記憶;跟著大眼睛的走讀路徑,不僅可以收穫島嶼不為人知的歷史,完成集章之後更有機會在鄉公所兌換限量貼紙!

座落田沃村旁的中正堂,昔日的前線電影院重新開張,過往擠滿休假士兵和島民的影廳,如今再度開張並迎來陳界仁的經典代表作《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藝術家特別重製為五頻道錄像,從父親的遺物開始,邀請觀眾一同重返帝國邊界下的前線歷史,一窺小人物在戰地時代下的層層記憶。

踏出電影院後,不妨拐入一旁的的田沃老街,同屬「再來一次!」返場聯展的藝術家邱雍晉,以《島的棲息練習》在福餘商店內打造一處漂浮於現實邊緣的棲居之所;黃建寰《島犬拾光》,結合海廢的半透明犬形雕塑回應西莒古名「白犬島」;李奕芃《獻給馬祖的一隻貓毛蟲》以輕巧的幽默,轉化巨大海廢浮球創造出在地專屬的奇異象徵。田澳港邊,西莒在地藝術家鄭愛華《18哨-新芽》則將過往戰地的哨所轉化為未來的展望。

在西莒,前線歷史的嚴肅與田沃日常的溫度交錯,觀者既能凝視過往的戰地記憶,也能在街巷之間感受到島嶼生活的多重回聲。

馬祖藝術島不只是藝術展演,更是一場從馬祖出發的文化總動員。今年秋天,邀請您登島莒光,在藝術與島嶼的交錯之間,發現屬於這片海洋的多重記憶與未來想像。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 —— 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期:2025/9/5-11/16

藝術島各項資訊:https://portaly.cc/matsubiennial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