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humbnail
陳瑚琨 記錄高屏鐵橋斷橋史

 Line

WeChat

2006年6月10日,一場暴雨,「高屏溪鐵橋」因高屏溪再次暴漲,被沖走第12號橋墩及13號鋼桁架,二度斷裂,終於判定無法修復,目前僅存觀光價值,成為觀光亮點與拍照的好地方。

高雄市大樹文史協會監事陳瑚琨,酷嗜攝影,是有名的「好攝之徒」,用相機記錄當年橋斷的歷史,事隔17年,翻開照片,顯得異常珍貴!

根據《維基百科》記載,臺鐵於1983年為了安全性考量,並配合高屏鐵路雙軌計畫,於鐵橋北側(上游側)新建雙線電氣化標準之「新高屏溪橋」。新橋1987年4月10日完工,同年6月17日切換通車啟用,並停用鐵橋,鐵橋停用後1992年正式除役。舊鐵橋在高屏鐵路雙軌計畫中,原規劃全數拆除,僅保留拆除後之二孔桁梁做為搶修備用,因其具有歷史及文化價值,後經高屏兩縣地方人士及文史工作者爭取,1997年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是台灣目前唯一被列為二級古蹟的火車鐵橋。

不料,鐵橋於2005年7月「海棠颱風」來襲期間,高屏溪溪水暴漲,被沖走第9、10、11號3座橋墩,以及4座鋼桁架。

更不幸的是,2006年6月10日,一場暴雨,鐵橋再次被暴漲的高屏溪溪水,沖走第12號橋墩及13號鋼桁架。

陳瑚琨為了留下「橋斷的歷史」,不顧自身安全,冒著豪雨,前往高屏溪岸斷橋處前,拍攝珍貴的畫面留存。

陳瑚琨於6月9 日下3時40分許,即前往拍攝「洶湧的溪水」,翌(10)日上午9時及11時40分,二度前往,「終於」拍到「橋斷畫面」。

2009年8月的「八八水災」,造成高雄端橋段部分損毀。高雄端鐵橋存留的八個橋墩,有一個橋墩完全倒塌,已判定無法修復。

2018年,鐵橋屏東端因枕木嚴重腐蝕,屏東縣政府向中央爭取600萬元修復枕木工程,12月13日重新開放。

這段高屏溪舊鐵橋滄桑的斷橋歷史,隨著時間的流逝,觀光客及遊客高興拍照之餘,或已忘卻「洶湧溪水橋斷」的過去!未身臨其境,也無法感受!

下淡水溪鐵橋(高屏溪舊鐵橋),位於台灣鐵路管理局屏東線九曲堂車站六塊厝車站間,橋面橫跨高屏溪(舊稱「下淡水溪」),俗稱「高屏舊鐵橋」。由日籍工程師飯田豐二設計興建,1914年正式啟用,直到1992年除役。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