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社會的搖擺與任意門世界(下)
沒錯! 文憑並非瞻望名利可得的保證,若純為知識理解亦能透過自修與請益而獲一定成果。「腹有詩書氣自華」也未必非得歷經正式教育。氣質的產生主自於長期處於時間凝止狀態下的靜與思之身心修練成果。專業技能亦可透由非正式教育的訓練與實作經驗而出師。只是,多了權威可信的文憑與證照即能使現代效率組織快速篩選諸多陌識的競爭者,這種現代企業文化與科層理性捷徑,不僅體現了某種公平與公正性,還能用以說服多數競爭失利者,並勸退少數未符條件的人情關說與壓力。換言之,即使自學有成,仍需某種儀式化公認規範與標準,包括學經歷、證照與作品等憑據,方能吻合現代組織理性文化,因此也就無形中助長了文憑風氣,無論其能否反映相應的實力。
►社會階層旋轉門
雖然現代組織理性使命運旋轉門變得格外沉重,然而旋轉門的裡外卻有時顯現兩樣情。即便在相異政治體制下,政商高層權勢核心及其保護圈內,仍嘗見某種有機連帶的質量交換機制,默存於正式組織之外或被掩於歷史法規範的扉頁縫隙。它確保了旋轉門的啟閉時機,使權勢場域鼻息相通且流動無阻,權力與資源也因而於穩定系統中再次獲得內部循環與分配的保證。毋論科層體制如何理性,最終仍須人的意志點頭與秉情理斷。制度既是人的設計,自然也就受役於人,它雖能時刻映照出所有違犯行徑,卻無法自行使其生效,仍須借助人的發現與判斷。制度不僅是一種別類工具,還是個權力護身符,使組織改造與社會向上流動常顯不足真實。特別是在「富者益富,貧者益貧」的史咒下,社會階級旋轉門有時充滿著假象的流動性,甚者隨時閉合;抑或是人可以進出,卻最終是回到相似位置。社會結構與制度設計總使人以為能借此翻身,但詎料凡人僅能在既定的階級裡「兜圈」。
►社會底層的反抗與呼聲
如果深信制度能賦予人的命運翻改機會,那麼人們便會在既定的社會軌道中一路與時俱進,奮扎滾動。反之,如果制度要件社會性的排除了人們的競爭機會,那麼人們只好放棄;又如果組織體制內的權力排除了人性基本尊嚴,那麼人們便會唾棄,勇往相反的道路一路呼聲前進。蟄伏於角落的底層社會不甘命運造化,恰如冬蟲般等待春天降臨,一同與百花齊飛。於是命運乖舛的不幸者,便不斷試圖在體制外尋求往上流動的捷徑;結果他們締造了一種介於「底層」與「中產」之間的「勞工中產階級」與「經濟型中產階層」族群。這些看似以肢體勞動為主的苦力群體並非典型的底層,因為工時高且時薪也不低,雖非穩定保障,卻有著不錯的實際收入與部分經濟自主性,還能自起爐灶或揪團創業,甚至還能選擇性參與中上階層生活世界,其與真正的低薪族、失業族、貧困族的「底層階級」有異。
►社會階層理論框架迷思
馬克思、韋伯或布爾迪厄的階級理論框架早已過時,人們的收入與資產的經濟資源、教育程度與文化品味的文化資本、人脈與影響力的社會資本,並非總在平行線上攜手同行,不再呈現「穩定、線性、可複製」的階級結構模型,而是有時或部分的上、下、左、右的彼此拼湊組合,並表現在質與量上的某種變化與矛盾性格。不總是同具白領和中產或藍領和勞工的階級身分,複雜的現實社會早已非此明分格局。1986年的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已提出「風險社會」理論,指出階級已不再是「終生固定身分」,而是可以流動、混合、重組的身份系統,「文化混搭」、「社會位置交錯」、「自我形塑」正是新階級的主要特徵。換句話說,今天的高薪工人可能就是明天的地方資本家或文化中產階層。階級不再是你「是誰」,而是你「做什麼、有何連結、能否改變」的綜合體。
►勞動資產階級的反撲
試觀現今水電工職業,從一個剛出道的水電助理、獨立作業師傅到經營已頗具聲譽的店家或工程行,其間年總收入差距甚大。也漸多擁有碩士學位的水電老闆出自家業二代或後來進修學位。專業證照也從丙證、乙證到甲證而有別。換言之,依職級可從水電徒弟、水電助理、水電師傅到水電老闆。依專業證照資格,可從水電丙級技師、水電乙級技師到水電甲級技師。依專業教育水平,可從中小學、大專到碩博士。因此,水電工職業的社會階級與社會階層,並非僅能依據職業聲望而被簡單劃入同類。例如,一位師傅兼店家的老闆在職業特徵上屬藍領,但在經營店業與管理工班上屬白領;收入處於中產階級或以上,生活水平屬於中上階層或上層,教育水平可能高專,休閒文化可能橫跨藍領與白領興趣範圍等。譬如,高中畢業的台灣知名吊車大王胡漢龑即是亞洲名列前茅的機械運輸企業家,擁有四位妻子和十四名子女,私人羅浮宮豪宅斥資六億元完成,內裝金碧輝煌;年收入高達新台幣卅億元。他的個人風格及文化品味可謂兼具藍領與白領特質。甚至他的大吊車司機也可能收入相當可觀。這樣的從業者很難說他們都缺文化資本及社會話語權,特別是在網路虛擬的互動時代,經濟動員與資工技術都可能造就出話語王國與社會影響力等。
►框架理論外的真實世界
一位擁有上億元農地卻赤腳粗衫又克勤克儉的低教育老農,財富數字達上層階級水平,生活方式與思想文化卻極接地氣,愛與低層世界往來,但也有中上階層朋友。亦有不少老農在鄉區喜愛興建大宅闊院以集結大家族居住,有的堪稱超級豪宅或見歐式美麗建築,但屋內卻不見豪華裝潢,一如平凡,生活也很平實。還有人鄉居簡陋卻以名車或豪車代步,平時吃穿省儉卻有時出國遊玩或飽享豪餐。有的講究體面物質生活與喜愛附庸中上層文化品味的人,本身不具經濟實力,卻常受惠於家族成員的犒賞或贈與而過著大致不錯的生活。也有人出身不錯卻因投資虧損或行為不慎而一夕淪落街頭或舉債度日。人生充滿著變數,隨時急轉彎。當下被歸屬的階級與階層不知能否持續維持到何時? 上升或往下的流動? 學者們預設的階級框架與社會階層模型,會否只是一廂情願? 即使實徵調查又是否能真實反映人們的客觀實況與主觀評估? 以少報多或以多報少? 所謂的資產大數據來自可透露的權威機構,抑或是能得知於人們帳面下的隱藏財務? 這些都是耐人尋味的趣事,也攸關於如何分門別類?
►水電工與大學教授
在台灣,一位接案維持穩定的挖土機司機,因時薪與日薪高而年收入能達80至180萬元不等,與大學教授相當。市場愈缺人力的受雇多軸大貨車、大客車、拖板車等大眾運輸工具司機們的年薪亦能百萬或以上,只是工時與休假較不穩定,風險也較高。有經驗能力的土木建築師傅及特夯的室內裝修師傅的年收入更是不可小覷。以後者為例,從學徒助理、小師傅、大師傅、自營統包工師傅,其彼此間的年收入很懸殊,自30至300萬元不等,此與夜市攤販的經營規模及生意良窳後的收入相同。一旦出師能獨立企劃作業與完工,則年收入即可與大學教授相近。包工老闆的收入則與主治外科醫師相當,甚至超過。即使清潔工亦有受雇與自營兩種,前者收入約與低階白領上班族同,後者則亦視接案質量而定,高樓蜘蛛工人的時薪收入則相當可觀,年收入同能超越一般大學教授的固定薪資。此外,房地產、保險與貴價品行銷的業務員,其年收入同因個人職階、能力與客戶量而懸殊可能更大。
►非典型中產階級與新富藍領
因此,從當代美國賓大教授Paul Fussell的社會九個階層來看,水電工、木工等勞心又勞力的藍領技術階級居於中產階級之下的第五階,而工作不穩定的建築勞工則處於第七階,僅高於無業遊民。這種截斷式的線性分類區隔法,確實無法反應真實的台灣社會。所潛在被忽略的應是一種「新中產」勞工群體,他們的「非典型中產」身份可能是流動的、不穩定的,雖未必能確保階級翻身。他們不再是傳統典型的下層階級或低層社會,而可能是擁有中產或上層階級的某些特徵,有財務自主與時間自由,能參與社會及文化選擇,並表現出橫跨傳統階級邊界的意願與部分能力。此種群體亦可被稱為「自主型勞工資產階層」、「新富藍領」或「新勢勞動階級」,持有特定技能與收入且具一定主導生活能力;雖未必有學歷的「白領體面感」,但實質影響力與生活滿意度卻可能超越傳統中產。這是一種非常值得重視的、日益擴大的社會群體。這些高薪勞工其實也形成了台灣、東亞、甚至全球很多地區所謂的「新工人階級」(New working class)與「勞動中產階級」;唯尚未能獲得政府制度性的保障與主流中產社會文化的認同。
►社會階層框架之外的詭例
非僅如此,挑戰社會階層框架的詭例尚多,諸如宮內御用太監、官府裡的大管家,權力機構裡的傳話僕人與貼身照護者,低調藏富的克儉者,僅講究特定興趣的高消費者,獲利不穩定的無正業投資客,入不敷出的不動產繳貸者,不穩定卻有好收入的販夫走卒,未確祖產的可能繼承人,正傾家蕩產投入初創業或實驗發明的人,已投入風險投資卻還未見回本的人,儉吃省用卻偶吃大餐的貧富搖擺族,出身寒微卻有著好學歷的社會新鮮人,正在社會起步工作的新鮮人,努力上進卻自給自足的窮學生,懷才不遇的低收入者,一時失敗或失勢的遊民,有才華及才藝的流浪漢,寒微出身卻可能嫁入好門的灰姑娘,以及雞鳴狗盜或貪贓枉法之徒。疲於奔返的滿載砂石車司機雖然辛苦,卻因收入不菲而能早早賺飽退休;職業不穩定正意謂能自由支配時間多,缺無保險與退休福利的臨時工可自行投保與儲蓄;教育程度未高卻能透過自學、網路查詢與人討論而獲某些專業知能;文化資本也非專屬特定群體而可能廉價易得與黏附,家人、網友、同事、朋友彼此間都能快速習得與流動。社會資本易能透過認同、支持、臣服、知識、技能、奉獻、服務、代勞等而提升彼此同質感而間接積累資源。
►社會階層的旋轉門與任意門
從Paul Fussell的社階底層欲翻身到頂層,抑或是從頂層落至底層均幾無可能。然而在致富上層與無家可歸之間卻猶有可能,攸關極端的財務挹注挫敗或相反是經濟上的重大翻轉。較多見的應是介於中產階層與中上階層或中下階層之間的身分轉換,抑或是在高收入技術藍領階級與低收入非技術藍領階級之間的流動;因為這些門檻的彼此差距有限,特別是在民主自由經濟市場社會裡。如果我們將用以辨識各階層差異的特徵去觀察真實世界裡的個體,那麼我們相信不少人應非總是顯示其所屬階層的特徵,因為人們總有便宜行事之時,總有想嬉戲捉狹人性之時,總有混識或未察階層特徵界線之時,總有往上社會流動的嘗試或正處於往下流動的途中;不論觀覽著名文藝,仿飾時尚潮派,廉購中古名牌,短租豪車體驗,攀附或結識上層社會,持續往上教育流動,經營網誌與媒體曝光等等,都能使個體經歷多場人生的轉換,此種兼具客觀階層特徵標誌與主觀自我想像的認同當下,就像是經歷了人生多場的社會階層旋轉門與任意門,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