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humbnail
嘉義布袋鎮境內「五營」造型像「砲彈」,全台罕見

 Line

WeChat

嘉義縣布袋鎮轄內東北角數個村落的「五營」,很多造型像一枚大砲彈,非常獨特,這在全台各地很罕見,值得對這方面有興趣的人去參觀,至於為何會出現如此特殊的造型,留待文史工作者去深究。

台灣鄉情中,除了都會地區外,幾乎所有的農鄉村落,都會在當地的境內,設置五營,也就是東營、西營、南營、北營及中營。五營依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騏驎的五行方位而佈陣。

五營都會興建一座簡易的「營舍」供鎮守的兵、馬、將駐守使用,營舍造型不一,有的像平房,有的像小神廟,白河地區數年前一些「有錢村落」興建的營舍,雕樑畫棟如小廟。但這些都讓人一眼就知道是五營的營舍,因是簡易建物而被稱之為「營寮仔」、「營頭厝」。

但在布袋鎮轄內,卻出現很多「營舍」的造型獨具風格,像是一枚2.0版的大砲彈,外地的人夜過時,視線模糊可能會「挫一抖」,驚訝路邊怎會有一枚大砲彈?

其中多數出現在布袋鎮東北角轄內,如永安里、考試里、江山里、菜舖里、內田里等一帶。布袋鎮轄內南端的虎尾寮、新塭、新岑等里,五營營舍都和一般的沒兩樣,沒有砲彈型的營舍。

東北角這些里內的五營,「砲彈數」不一,並沒有五營都同一造型,有的五營中有四營是砲彈造型,有的則只一二營是砲彈型。

這些「砲彈營舍」,正前方都有文字標註是那個方位的營舍,如南營、北營等。有的更「功夫」,用像兵籍號碼牌的形狀做標註。這些標註讓人聯想到建造這些砲彈的匠師,在當兵時一定管過槍砲彈藥,否則很難建造出如此這般的維妙維肖。

從砲彈營舍的外觀看來,這些「砲彈」應該都是出自於同一位匠師之手。只是匠師完工時沒在營舍牆上留名,所以,目前為止,外人根本無法從建物中確定師的身分。

這些砲彈營舍,外觀看來都有年代了,但那麼多枚,而且散佈在各村落,似乎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同時一次性施作。正常而論,應是分期陸續興建的,奇怪的是分期施工怎會都由同一位匠師「統包」?

五營營舍是鎮守村里兵、馬、將使用的「軍營」,建物造型有其規範與習俗,不可能任由這位師父隨意而定施作藍圖,至少也得向村裡廟中的諸神請示或徵得村裡大老的同意後才決定造型,怪就怪在這麼多村落的眾神或大老的意見怎會如此一致?而且砲彈營舍只集中於布袋東北角的村落,西南端的村落卻是一枚都沒有?

縣府寺廟主管單位只管合法登記有案的寺廟,五營營舍的資料一筆都沒有,所以,砲彈營舍興建的年代無資料可查,有的說是二次世界大戰前,有的說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有的說是民國四、五十年代。

這些村落的居民,老的記憶模糊,中壯世代對此沒興趣,所以無從透過口述考證彌補資料的不足。有人推說當初會選擇砲彈造型,意在「以毒攻毒」,透過砲彈造型防止再被砲彈轟炸,如果這項說法正確,那這些砲彈很可能就是二次世界大彈後才建造的,因為這個地區鄰近布袋港,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曾經是美軍轟炸的「重點地區」,被轟炸過就有經驗值出現,所以才出此奇招「避彈轟炸」。

五行方位的佈陣根深蒂固,但絕非每個村落同時都設有五營,有些村落是依地形而佈陣營舍,例如地形太狹長的,就可能只設南北兩營,地形太寬的就可能只設東西兩營。這樣的概念與布袋這些村落只選擇性設砲彈營舍是吻合的。

有人指出,村落的範圍是會隨人口擴張而調整境域的,如果碰上村境擴大,原本所設的五營位置也得隨境域的調動而移動,這是必然的,但這與砲彈營舍的造型應沒關係,所以傳說中猜測匠師是為了方便營舍未來的遷移而以簡易的砲彈作造型,這種可能性似乎不大,因為有些非常簡陋的營舍的施工成本應該比砲彈營舍還省錢,遷移也更方便。

還有人猜想砲彈營舍的造型是外型成錐狀,風阻小,驅邪又避強風,這樣的聯想並不犯法,但七月七日丹絲巨颱在布袋境內秋風掃落葉般掀垮無數的建物,砲彈營舍每座都毫髮無損這是事實,這論調似可成立。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