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humbnail
這是藝術品? 朱素貞編織創作展兼具藝術時尚環保

 Line

WeChat

「像極了精品店的創作」#屏大視覺藝術學系朱素貞老師 花了一年多時間,完成名為《這是藝術品》的編織創作展,於2月20日上午在屏東大學屏師校區藝文中心開幕;展期至2月27日止。

本身就愛名品牌包的朱老師,從藝術教育的角度,利用即易取得也是原住民部落常見的月桃葉鞘,以及呢絨布、塑料等多元材質,編織出貌似全球最昂貴的「柏金包」等20個手提包,探討時尚、藝術、環保三者之間的關係,她希望藝術品也能變成精品,創造出不凡的身價,帶給學生新的啟發。

屏大視覺藝術系朱素貞教授表示,世界知名品牌的包包,價格十分昂貴,動輒售價數萬至數十萬元不等,而且不是有錢就買得到。

有一次她去名牌包的櫃台詢問某「包包」,結果店員以「作品」來稱呼自家販售的產品,帶給她極大的心理衝擊,因為這些包包在店員眼中不僅是精品,而是藝術品。由於她自己也愛名牌包,因此這一年多來,從構思、找尋適合的材料到進行編織創作,才推出此次創作展。

朱老師以極簡設計出發,編織貌似名牌「柏金包」共20個,所使用的材料包括月桃葉鞘、印有豹紋的呢絨布,以及壓製鱷魚皮等不同紋路之塑料等多元材質,全部的創作沒有使用一針一線,全部手工編製完成,希望透過編織創作來探討時尚、藝術、環保的關係。

她認為,塑膠不是萬惡的東西,如能善用其多彩繽紛、可塑性高和防潑水、防髒,甚至可回收再利用等特性,也不必取用動物的毛皮,編織出來的包包一樣具有藝術性,兼具環保永續,而且十分耐用。

除了包包外,她也以知名軟呢外套為隱喻,展出9幅「小香風」掛畫,外套的局部包括衣領、袖子、口袋,甚至禮物盒的外觀等,都是創作發想的靈感,創作具有名牌錯覺的藝術品,與各式包包相得益彰,讓整個展場充滿時尚藝術感。

當朱素貞老師背著或提著自己編織的包包,在展場來回走動供媒體拍照時,彷彿在新品發表的時尚舞台上走秀般,完全看不出是以極便宜的材質編織出來的作品。

朱素貞老師說,月桃葉在原住民部落經常可見,一般是編織做成菜籃、搖籃、檳榔包等,但她以月桃葉鞘,比照名牌包的尺寸、形式等,完成各式包包的創作,讓月桃葉編織出來的產品價值得以翻倍。

並強調,奢侈精品的商業策略很值得借鑑,作為藝術行銷的研究課題之一,未來有機會願意到部落裡與族人交流、相互學習,文創商品耗時費力,單價高,在市場銷售不具競爭力,「如果打不贏時尚產品,就加入時尚的元素」。

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主任邱黃肇崇表示,很高興看見朱素貞老師用月桃葉、仿皮和塑料來創作,讓人看見藝術、時尚和環保的結合,如果能加上在地特有的原民文化與編織、皮雕等技術,朱老師的創作一定可以與原住民的工藝家有更多的合作,該中心願意扮演媒合的平台,希望未來市場更能夠接受原民藝術家創作出來的產品。

出席開幕式的劉英偉副校長表示,朱老師的編織創作,每一件都令人驚豔,也深具有教育意義,歡迎對時尚和藝術有興趣的民眾多多到場觀賞。 此次展覽內容如下: 一、月桃編織包: 以台灣原生種月桃葉鞘編織製作。重新詮釋地方素材在時尚領域的潛能,也是綠色環保的積極實踐。 二、仿皮編織包: 擬真的鱷魚皮、蜥蜴蛇皮與豹紋布等,「毋需取用動物毛皮」,也能打造有質感的皮包,為生態永續提供藝術解方。

三、珍珠帶編織包:經特殊處理,耐髒防潑水、呈現珍珠般光澤;可重複使用、減少浪費的環保概念,顯現塑料的美學價值。

四、小香風格掛畫:以知名呢絨外套的視覺元素,局部放大,採取具辨識度的圖案,領口、袖子、口袋等的飾邊設計,作為上牆的編織作品。 朱素貞老師表示,地球上,任何材料透過創意,都可能轉化為令人驚豔的藝術品。期待觀眾能在展覽中,探索時尚、藝術與環保共生之美妙。同時,領略各種材質與真正手工藝的魅力。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