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humbnail
底層社會的搖擺與任意門世界(上)

 Line

WeChat

底層社會的搖擺與任意門世界(上)

►社會階層的分類

    若將社會階層分為「頂、上、中、下、底」或「上、中上、中中、中下、下」五階層,則前者底層即似後者下層之意。一般較常引用後者區分,因中產階層是個較龐大的複雜族群,但當社會普遍抵達初階富裕門檻後,上層便不足以凸顯富可敵國之少數。同樣,頂層階級出現也可能意謂存有底層階級。古諺:「何處有富人,何處便有不公或貧窮」,這是假設社會資源有其一定。倘金融市場博弈結局有5%贏家,那麼其財富便是來自95%輸家,同樣樂透彩券獎金也來自絕大多數輸家們,最糟的輸家可能一夕轉為下層或底層人士。物質的終極潰敗可能徹底擊垮某些人的精神心理而使其成為瘋狂。故,無論底層或下層社會,相對於外在光鮮亮麗或融入普世生活的人群,都是悲慘與不幸的世界。

►四種具代表性的權勢資本

    「底層社會階級」概指在一個社會中,位於政經文化、權力結構、社會地位最下層的群體,其命運幾乎任由上階世界決定,少具抵抗能力與正當回應的機會。在政治權勢方面,幾乎不具任何對公眾行政的直接與間接的決定或操控影響力。在經濟權勢方面,完全不具有能直接決定或間接左右事件方向及成敗的財富魄力。在社會權勢方面,也完全不具能直接或間接決定或影響公眾的管道機會及知能。在文化權勢方面,不但缺乏資訊媒體技能,也未具語文表述及參與社會輿論的能力,更對所處的世界疏離及陌識,以致難以直接或間接的融入與恰當回應當代的公眾議題。

►區隔社會階層的要素

    分類與界定社會階層各級屬性的是學者專家,據以產出人們階層屬性的相關數據常出自政府與權威機構,然而進一步將個人劃入某種階層則屬表述自由範圍,客觀分析者與當事人自覺可能會有落差。客觀而言,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整體資本來判斷,包括政治權力、職業聲望、動產與不動產財富、消費能力及表現、社會影響力、教育素養、專業知識技能、生涯履歷經驗、人脈動員勢力、社會物資動員力、文化品味、語言風格等。對社會階級的相異認知與自我劃類,能構成社會階層的模糊性;同樣流變中的社會個體也能因自身條件轉換而升降流動於不同階層之間;用以辨識階級的指標也能因整體國人條件轉變而調整了各級門檻。此些都能構成社會階層或社會階級的邊界擺盪。

►底層社會階級成因及特徵

    底層階級是總體上被歸屬為最不幸的人口團體。造成居於底層社會的緣由,因主客觀條件差別而互異。大致不離幾個因素,包括個人出身的家庭孤苦與自身的不幸遭遇,使僅憑個人之力仍難以翻轉,甚至注定此生艱難無望。個人也因無力完成義務教育而知識與技能受限,導致影響謀生機會。某些人因成日荒於嬉戲而忽略努力或因交友或投資不慎,染上惡習或遭欺遇盜而拖垮一生。產業結構與技能轉型,階級勢力壟斷資源,教育機會與財富分配不均,甚至可能因制度性錯誤而造成巨大損失或破產。

    經濟弱勢能關鍵的影響一個人的社會位置。通常位於社會最底層的人口,是既無自給能力又完全喪失工作能力者、重症或嚴重慢性病者、重度殘疾無法自顧者、常態毒癮無依者、精神嚴重異常無依者、多數更生人、無家可歸的無業遊民或乞討族、無可依靠的窮病老者、不識字的無依者、無工作權的非法移民等。其次,則屬中下階層的無資產低收入戶、居無定所的兼職或臨時打工族、缺乏本地語言能力的新移民、受主流文化標籤或排擠的社會邊緣人、未完成義務教育的工作不利者、具龐大債務者、常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者、不足或常處於基本薪資邊緣的勞動者等。

►低層階級的休閒興趣特徵

    低層社會包括中下層、下層及最底層世界者,其休閒興趣的特徵,往往受到經濟條件、教育背景、文化資本與可得資源的有限影響,使其具有某些特殊傾向,這些活動往往兼顧節儉美德與休閒滿足感。因此,他們較常從事居家觀看電視、使用3C網路社交或視頻追劇、登門家聚攀聊、尋友酒聚歡唱或玩牌下棋、傳統市場閒逛或村里散步、耕作農事或修繕家物、自然景區嬉戲或露營烤肉、垂釣蝦魚或戲水,以及邀約參與球類運動或地方民俗宗教活動等低成本或免費活動。雖然如此,仍有低層社會人口因社交或學習需要而選擇參與廉價或免費的文化藝術活動,畢竟文藝乃溫飽後的餘閒,無法及時換取日常基本所需。此外,基層勞動往往因工時長且收入低,極易耗盡體力,使得休閒時間變為零碎而取向「即時可用且簡單易得」的娛樂形式,包括宅居補眠、電腦遊戲、網路社交、觀賞影視、自行烹飪等。透過虛擬時空消費能象徵性地滿足間接參與中上層社會的我群(We Feeling)感受,有助建構低層人士的自我認同與價值感。

►六個典型社會階級封閉制度

    歷史上至少曾出現過六個典型社會階級封閉制度,使人世世代代難以翻轉天生貧困地位,譬如西元前1500年啟始分布於印度與部分南亞地區的「種姓制度(Caste System)」,後雖遭憲法廢止卻猶存社會影響性。當時的印度社會階層排序是:僧侶與知識分子、貴族與戰士、商人與農民、勞工、賤民。其中,最底層的「賤民」被排除在種姓制度之外。故其身分難以往上流動,即使職業和婚姻亦屬世襲。中國秦漢至清代的「士、農、工商、賤民」,「士」主指知識份子與文官。賤籍之民則包括娼妓、官妓、奴婢及罪民後代等。此類階層均不允參加科舉,婚姻亦遭受限以致難轉良民。日本10至19世紀也曾出現「士、農、工、商」與「穢多、非人」制度。士,主指武士而非純文人,社會地位最高。「穢多(Eta)」與「非人(Hinin)」則從事屠宰、皮革及刑罰等業,無法與良民通婚,故其職業與社會地位固定,迄19世紀近末才被廢除,但社會歧視猶存。

    歐洲於9世紀至15世紀也有封建制度(Feudalism),在貴族、神職人員、自由民之外的農奴(serf)是半奴隸身分,附屬於土地而無自由遷徙及買賣權,須君主特赦或自行逃往城市定居多年後才有翻轉命運可能。南非種族隔離制度(Apartheid)出現於西元1948至1994年,依白人、黑人、有色人種、印度人四種族群身分而分配居住地區、教育、醫療及社會資源;黑人不能住在白人區並接受高等教育,也不許參與投票選舉。此外,古埃及與中南美洲文明期也存在由法老王與酋長主導的世襲階級制度,主張上層階級才擁有天神血統與神授地位的神聖不可侵犯性;平民與奴隸身分則難以改變。以上六個案例均顯示專制權力下的制度性社會排除與徹底隔離政策,包括婚姻、職業、教育此三大翻轉命運的機會旋轉門。

►底層階級的翻身之夢

    雖然如此,亂世出英雄,武而優則宦。從軍也是一種高度風險的機會旋轉門。古今中外因戰功而快速升官者不少,甚至功過於罪而翻改人生。譬如,西漢劉邦從平民到皇帝,韓信從乞食到楚王,平民霍去病17歲初戰至19歲封軍侯。南宋岳飛從農民子弟到樞密副使;明太祖朱元璋從貧農到皇帝;法國拿破崙從軍官到皇帝;烏克蘭澤倫斯基從諧星演員到總統。美國貧困家庭出身的世界鋼鐵大王卡內基;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從小學畢業成為台灣企業經營之神;馬斯克從美國中產階級移民到世界首富;星巴克創辦人舒茲從貧民出身到全球品牌巨擘;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從平民教師到中國首富企業家。曾倚賴英國社會救濟金生活的《哈利波特》作者J .K.羅琳後來也因該著作版稅而成為億萬富豪。出生於印度貧困區的錢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靠努力自學及獎學金而最終獲得198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家貧出身的李家同教授也靠自身努力及獲獎學金而完成美國博士學位並成為大學校長。其他在台灣出身寒微而努力苦讀成為教育首長、次長、校長及知名大學教授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常有耳聞。

    另外還有不少知名企業家曾是正式教育體制競爭下的失敗者,譬如美國Reed 學院中輟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哈佛大學中輟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及Facebook、Meta創辦人祖克伯,史丹佛大學博士班早輟的馬斯克。中學未畢業的香港首富李嘉誠,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中輟的戴爾(Dell)電腦公司創業人戴爾,加州州立大學聖荷西分校中輟的哈蒙(Jan Koum)從清潔工到WhatsApp創辦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輟的Uber創辦人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史丹佛大學中輟的Snapchat創辦人史彼格(Evan Spiegel)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之一。高中即中輟的Tumblr創辦人卡普(David Karp)26歲即以11億美元售出Tumblr給奇摩網路媒體公司。出身於士兵與僕人家庭的媒體名人歐普拉被譽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加拿大失業貧困家庭長大且高中輟學的美國知名媒體演劇製作人金凱瑞;周潤發17歲時也輟學從事過擦鞋工及搬運工等下層職業;同樣梁朝偉15歲時即輟學當過報童等低層行業。周杰倫也僅高中音樂專科班畢業,即成為影響華人世界流行樂市場的成功音樂富人。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