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humbnail
認識馬雅文化 第一手中譯本《波波爾烏》慈大發表

 Line

WeChat

為什麼馬雅人自稱為「玉米人」?慈濟大學圖書館舉辦《波波爾烏》中文譯本新書發表暨開箱會,該書由慈大外國語文系副教授石雅如翻譯,《波波爾烏》是瓜地馬拉的國書,是馬雅基切族的重要典籍,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內容融合創世神話、自然觀與靈性價值。慈大出版的《波波爾烏》最大特色,是依據18世紀修士希梅內斯所保存的西班牙語—基切語版本進行直譯,為首部第一手的完整中文譯本。

新書開箱會上,慈大劉怡均校長首先感恩石雅如老師的用心翻譯,《波波爾烏》在瓜地馬拉家喻戶曉,此次翻譯獲得瓜地馬拉政府協助與肯定,不僅是學術成果,更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里程碑。慈濟大學也同步出版《給兒童的波波爾烏》,希望讓更多年輕世代認識馬雅文化。

石雅如副教授專長為拉丁美洲人類學,石雅如表示,《波波爾烏》最早可能以馬雅象形文字傳承,後由基切族人以拉丁字母記錄,並在18世紀由修士希梅內斯抄錄成為現存的西班牙語—基切語版本,翻譯過程中,石雅如副教授面臨古西班牙語與基切語詞義翻譯的困難,有時為了一個句子需要參考十幾本書,石雅如說:「需要不斷反覆推敲,保留原住民語的直譯,希望讓讀者能夠閱讀到最真切、最直接的第一手文化紀錄。」

石雅如副教授自學生時代就開始研究拉丁美洲原住民,這次翻譯計畫自2023年開始,獲得瓜地馬拉駐台大使館大力協助,石雅如副教授表示,能將《波波爾烏》介紹給台灣讀者,「感到榮幸與喜悅」。她強調《波波爾烏》雖誕生於數世紀前的馬雅文明,卻蘊藏著至今依然重要的價值觀,在考古學、歷史學和宗教學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創世神話中提到馬雅人是用白色和黃色玉米以及玉米汁液創造出來的,書中提到玉米更多達50幾次,玉米對馬雅族來說,不只是食物,在文化精神上具有極重要意義,書中的神話故事,至今仍深深影響著馬雅族後裔,瓜地馬拉將8月13日訂為國定「玉米日」,以紀念玉米在當地文化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波波爾烏》新書發表會吸引許多校內外讀者參加,現場進行有獎徵答,並舉辦簽書會。《波波爾烏》由慈濟大學圖書館出版,現可於慈大圖書館洽詢或透過三民書局訂購。《給兒童的波波爾烏》去年11月出版,慈大提供500本贈予瓜地馬拉大使館作為公益使用,也轉贈給宜蘭、花蓮、臺東偏鄉學校圖書館375本,期待透過原住民的故事,促進族群認同和跨國文化交流。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