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寮鄉位處屏東平原與恆春半島的交界,坐擁山海資源,也是南屏東重要交通樞紐,為讓旅客路過枋寮停下腳步,地方創生團隊積極投入,從進駐枋寮彩虹藝鐵園區的空間,到挖掘在地魩鱙產業文化底蘊,透過屏東縣政府見習生計畫申請人力支援,帶著大專青年解鎖各式任務,認識地方特色,貼近家鄉土地。
縣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推出地方創生見習計畫,今年邁入第三年,由申請團隊自行招募暑期見習生,縣府給付見習薪資津貼,共核定23件計畫、錄取60位見習生,期望透過二個月的時間,落實「以青年培育青年」的支持系統。 地方創生團隊之一「來日枋常」,從去年開始紀錄逐漸式微的魩鱙漁業。
三位見習生來到枋寮漁港採訪、拍攝,畫面的主角是擁有超過50年手工編織魚網經驗的職人紀聰敏,他自豪地展現大大小小、尺寸齊全的工具,示範各種補破網的方法,還特地找尋甘蔗花對比今昔漁具的差異,展現過去就地取材的智慧。
見習生陳姿年表示,能為家鄉做事、保留珍貴的產業文化,除了與土地連結更深外,也希望讓走進枋寮的遊客更認識地方。這次的見習計畫改變她對人生目標的設定,到台北念書後發現最愛的還是故鄉,認為「留在家鄉可以成為一個選擇」。
俗稱魩仔魚的魩鱙漁業,枋寮漁民每次出海作業會使用兩艘網船、一艘探魚筏、一艘運搬筏,來日枋常負責人陳玫鈞表示,經訪談漁會得知,魩鱙漁業興盛時期有30多對網船,如今僅剩2對,她找來同樣是文創設計背景的見習生,從田調開始,訪談對象包含船長、漁網職人,以影像、教具設計、文創商品等形式轉譯文化,讓見習生將所學付諸實踐,從實做中了解設計與地方結合,被記錄的職人也在互動中獲得自信,從一開始害羞到大方分享,獲得的反饋令人動容。
青年投入地方除了資金、技術外,還需要有情感的支持陪伴。枋寮蓮霧農蘇意玲2019年創立大地小學堂,創造青年交流場域,今年進駐枋寮彩虹藝鐵園區(前身為枋寮藝術村),帶領見習生從零到有,打造結合屏東農產、輕食、策展、共學交流的多元空間,也於店休時間帶著見習生田調訪談,認識家鄉土地。
蘇意玲表示,長期在地方蹲點發現,有些年輕人因為家人年邁等因素返鄉,但回到枋寮並沒有朋友,與家裡發生衝突時也沒有夥伴商量,於是,她串聯不同產業的夥伴異業結合「做好玩的事」,身教影響下,兒子19歲畢業後不急著升學,自主選擇留在果園工作,對此,她尊重兒子的決定:「如果阿祖時代,一樣的土地可以養那麼多孩子,為什麼現在我們沒有辦法在這裡生活?」但也坦言,見習生利用暑假返鄉,畢業後會不會回來無法保證,不過相信孩子們會記得土地帶來的能量。
勞青處表示,縣府積極推動青年人才回流與在地青年學子留鄉扎根,為協助青年銜接未來職場,推出公部門暑期工讀、地方創生見習、「屏青實習超有薪」114年職場實習等計畫,同時鼓勵年輕人創業,近三年數據顯示,屏東整體失業率從2022年3.7%降至2024年的3.4%、大專以上學歷失業率從5.6%降至4.5%,顯示多項青年培力政策已有逐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