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humbnail
行道樹的支撐也是一門大學問

 Line

WeChat

2024年10月3日晚從高雄登陸的山陀兒颱風吹倒的樹木,高雄市政府已從主要交通幹道陸續復植,復植初始,市政府為防止新種的樹木傾斜或再被風吹倒,在樹幹用竹子架了「三角錐」支撐,這一套工法已經行之數十年,一層不變,它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的工法,或許有參考的空間。

早期常見支撐樹幹的工法,都是以木頭,有的用單支木頭支撐,有的用三支木頭架成為三角形狀支撐。這兩種作法表面上都成為樹幹的「倚靠」,但缺點就是這些木頭插入土中後,經不起雨水及泥土濕度長期的浸潤,不出一二年就開始從底部腐濫,被支撐的樹沒倒,用來支撐的木頭先「濫倒」。

晚近這幾年,木頭支架少見,改用纖維質較高、韌性較強、較不易腐濫的竹子做為支撐架,但竹子就是竹子,撐不了幾年,一樣濫給你看。

日本在這方面,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改變思維,改用加防鏽塗料的不鏽鐵管做支撐架,這在日本本島及那霸等濱海群島都到處可見。他們的不鏽鋼管支架,甚至在上端還用了一圈圓型活動鋼圈,其目的是如果年代久了,樹幹胸圍長大了,還可調整鋼圈的鬆緊度,不會「勒住」樹幹的生長,甚至被日漸成長的樹皮給包覆。

日本是島國,颱風多出了名,很多濱海地區的海風都夾帶鹽分,這些鋼管久了也是會被鹽分腐蝕,但日本他們就是敢用,不難想像他們應該是經過相當的實驗及看見了效果才會如此廣為使用。

日本在很多方面的「精工」是不容置疑的,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錯,高雄市政府在支撐樹幹這方面,似乎也可以派員去觀摩考察看看有那些可取之處,帶回市政做參考。

俗語「樹頭徛予在,毋驚樹尾做風颱」,如果日本這套工法,能夠讓更多的樹木免於颱風之災,市府就賺到了。

保護樹幹的支撐工法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地錨式固定、隱形支架、木樁支撐等。各種工法都有優缺點,日本用不鏽鋼管這一招到底是屬於那種工法,留待專家去認定。

地錨式固定工法,有的類似船隻在海上下錨固定船身。其原理就是在樹木周圍一定距離的地面上,以一定角度打入地錨,再用鋼索或繩索將地錨與樹幹連接。當樹木受到外力 (如風力)影響時,地錨可以提供反向拉力,防止樹木傾倒。其優點是穩定性高,對樹木幹身影響小,適用於各種大小的樹木。其缺點則是需要專業的施工團隊,且成本較高。

隱形支架工法,其原理就是在樹木根部周圍,以三角方式固定支撐點,通常使用金屬或木材製成。支撐點會儘量避免直接接觸樹幹,減少磨損。其優點是外觀較美觀,對樹木的影響也較小,適用於較小型的樹木,而其缺點是支撐力不如地錨式固定,適用範圍較有限。

木樁支撐工法,其原理是在樹幹周圍豎立木樁,再用繩索或帶子將樹幹固定在木樁上。其優點是施工簡單,成本較低。缺點則是支撐力有限,容易對樹幹造成磨損,且不美觀。

三種工法都有優缺點,到底用那種工法,市政當局去考量,民間置喙無用。反正市政當局似乎也不太重視這一環,反正樹種得再穩,碰到「山陀兒」及「丹娜絲」這種百年一遇的超級強颱,「佛擋殺佛,神擋殺神」,其結果就是怎麼支撐都沒用。

飯可以亂吃,政治口水也可以亂噴,但樹仔千萬不能亂種,過去數十年,市府及包商上下交征利,盡量選擇好種易活、容易驗收存活率請款、很快就看得到綠化成效的樹種,例如黑板樹、菩堤樹、印度橡膠等,種了一大堆,三年官兩年滿,等颱風後再說,樹的「屁股」一直擦不完,這是一個城市綠化景觀的致命傷。

同樣是颱風很多的島國,台灣及日本的高山,當然不乏數百年上千年樹齡的老樹,但在平地上,日本好像贏過台灣、勝過高雄很多,在日本平地很多城市的街頭,上百年、數百年的老樹一大堆,在高雄市區,能看到兩三棵,已是難得的眼福。蘇東坡比蘇西坡,這坡比那坡,差很多。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