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得獎者包括5組團體及5位個人,海洋委員會於25日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發布典禮上,由主任委員管碧玲親自頒發藝術家張意設計的《海洋躍動生命力》獎座,表彰得獎者為我國海洋保育做出良多貢獻。管碧玲表示,本屆得獎者橫跨學術界、在地社區、原住民部落、非政府組織、漁會、社會企業及國小教育推廣等多元領域,他們一生愛海、護海,將海洋保育與永續視為己任,努力推動守護海洋融入生活,是推動臺灣藍色轉型、韌性前行的原動力。
管碧玲強調,安全是這一切的基石、永續是我們對海洋的責任、共榮是我們追求的終極價值,25日發布的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除強化了對過去重要里程碑與所面臨挑戰的論述,更是為了實現安全海洋、永續海洋、共榮海洋三大目標,臺灣必須推動全面的「藍色轉型」,而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得獎者及長期默默為海洋保育守護的行動者,都是我們「韌性前行」最強力的基石與後盾,全民攜手同心,以智慧、勇氣與韌性,共同開創臺灣海洋的新時代。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表示,今年表彰的5組團體,不同文化、產業、領域,展現不約而同愛護海洋的熱情,例如花蓮縣豐濱鄉港口社區發展協會運用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傳承部落海洋文化並守護在地生態,硨磲貝是海中的玫瑰花,也是部落的生活與文化。社團法人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長年深耕中華白海豚保育,致力於守護海洋生態及生物多樣性。蘇澳區漁會長期推動漁民環保意識,落實漁業廢棄物清運及再利用,減少灰黑的海廢,讓孩子看見更藍的大海。台灣潛水(恩瀛企業有限公司)秉持「愛海護海」的使命,推動潛水教育與保育行動並行,將海洋帶入生活,是ESG的具體表現。墾丁國民小學以「海洋學校」為願景,深耕愛海的幼苗,孩子們淨海與保護陸蟹的過程,也是關愛海洋生命力的動力與感動。
陸曉筠進一步指出,5名獲獎的個人組,他們透過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長期投入海洋保育的領域,像是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榮退研究員,畢生致力於台灣魚類分類與生態調查,不僅命名超過60種世界新種,更建立「台灣魚類資料庫」,奠定台灣在國際海洋學術的關鍵地位,他提到面臨海洋資源枯竭,大家應該付出海洋保育行動,努力重現兒時湛藍的回憶。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戴昌鳳教授,深耕珊瑚研究、復育與科普教育逾三十年,他提到珊瑚白化是氣候危機的警訊,希望全民共同守護健康珊瑚礁之美。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張懿教授,推動社區參與海洋保護區治理,協助澎湖七美、宜蘭頭城等在地團體強化保護區管理成效,更長期投入三棘鱟的保育工作。社團法人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施月英總幹事,長期關注海洋環境議題,積極監督高污染開發,是海洋保育堅實的在地力量。點點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洪以柔執行長,從自身做起,一點一滴實踐減塑行動、海廢循環再生,重現清澈純藍的海洋。
海保署補充,海洋保育法在今年7月1日全面施行,以及25日發布新一期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的新時代,海洋保育以促成「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為目標,推動棲地復育、生物多樣性維護、保護網絡形塑、海洋污染防治及海廢治理、氣候變遷海洋調適與減緩,迎向韌性的健康海洋環境、強化自然為本的海洋棲地,以及打造公平包容的永續海洋;而海洋是育養生命的基盤,我們期待透過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的拋磚引玉,喚起更多具有海洋DNA的民眾投入海洋保育工作,擴大民間參與,政府與民眾將持續共同守護海洋,為下一代打造永續藍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