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humbnail
林倩綺:馬太鞍災後重建應更具前瞻性,原鄉韌性關鍵在人才與水利治理

 Line

WeChat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重建進入關鍵階段,國民黨立委林倩綺表示,災後挑戰不僅是工程修復,更在於「族人安置、社福支援與災防體系」是否真正運作到位。
林倩綺指出,這場災難凸顯出原鄉長期存在的三大結構問題——「部落災防資訊落差」、「社福量能不足」以及「族語災防宣導不全」。她強調,中央不能只在災後短期動員,而應建立長期人力與資源支持機制,並盤點安置空間、強化災前防備。
花東原鄉縣市社工量能低於全國平均,一旦大型災害發生,地方社福系統恐瞬間癱瘓。她呼籲原民會建立跨縣市「災時社福支援人力池」,並在特別預算中明列「原鄉社福量能強化方案」,以確保族人在災後得到持續的陪伴與照顧。
此外,林倩綺特別點出「族語災防資訊落差」問題。她表示,許多長者聽不懂中文警報、收不到簡訊,政府應與消防署、氣象署協作,推出族語版本的警戒簡訊與災時廣播,並讓文化健康站與部落議會成為災防傳播前哨站。
林倩綺也提醒,這次馬太鞍溪堰塞湖事件暴露出水利治理的根本問題。她建議政府在規劃疏浚與治理方案時,應召開「國際水利專家諮詢會」,同時諮詢當地部落耆老的在地經驗與傳統知識,確保治理方式兼顧專業與文化脈絡。她指出:「不要只是一再疏散居民,而應從河川治理的基本面下手,徹底檢討水系整體規劃。」並強調,頻繁的疏散行動不僅擾民,更容易讓居民失去安全感與對政府的信任。
林倩綺進一步關注原鄉重建的另一個核心問題:原鄉工程人才嚴重流失。她指出,馬太鞍災後從堰塞湖監測到坡地穩定評估,全程都需要熟悉地形與部落文化的專業工程人力,但目前地方端人力嚴重不足,導致外地廠商進駐時溝通落差大、品質風險高。
林倩綺呼籲工程會應與原民會、教育部、考選部共同建立「原鄉工程人才培育基地」,推動東部設立相關學程與公費培訓制度,讓原住民青年能在地學習、在地服務,並研議「原鄉工程加給」制度,提升留任誘因。
她同時補充,觀光署在觀光重建亦不應只停留在活動層面,而應有更長遠的硬體建設規劃,例如設置災害教育與應變學習場館,讓災後重建不只是修復,更成為推動地方觀光轉型與防災教育並進的正面發展。
林倩綺最後強調,重建不只是修路與清淤,更是重建一個能自我防災、能自我成長的部落。她呼籲政府正視原鄉長期結構問題,將人才、水利治理與觀光永續納入災後重建核心,讓部落在下一次災害來臨前,不再只是被動等待救援,而能擁有自己的防災能力與希望。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