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科學傳播?能吃嗎?」這是科學傳播學系學生最常被詢問的問題,也是社會大眾普遍的疑惑,有人以為科學傳播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傳播」,也有人不解:「為什麼科學需要傳播」?
尤其本屆總統大選出現「科學.理性.務實」等標語,這樣的說法很符合一般民眾對於「科學」的理解,殊不知,科學數據也有可能造假,更遑論過度崇尚科學即真理、權威與準確,很可能淪為欠缺反思的機械主義乃至科學主義。
有鑑於此,國立屏東大學科學傳播學系籌備半年餘,創辦實習刊物《科傳之聲》,匯聚PanSci泛科學知識長鄭國威、《科學月刊》副總編輯暨執行總監趙軒翎、國立中正大學通識中心特聘教授黃俊儒、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執行長陳璽尹,以及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共襄盛舉,首刊發表於2023年12月1日在屏師校區科藝館舉行。
《科傳之聲》發行人理學院院長詹勳國表示,「科學」一詞自1905年取代「格致」起,歷經五四運動德先生與賽先生之辯,最終成為「科學報國」與「科學救國」的呼聲,但科學是否真正紮根於我們的生活?《科傳之聲》指導老師科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張耀仁指出,自千禧年以降,教育部聯合五大場館舉辦臺灣科學節、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聯合交通部辦理科普環島列車活動等,科學已然深植人心,然而,民眾是否真正瞭解「科學」?
尤其近年來,科學治理風險已是社會難以迴避的課題,舉凡焚化爐興建、天然氣接收站遷移等,都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 而科學傳播學系的出現,正是為了告訴大眾:科學不只是考試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思維!透過多元思辨的態度,公眾可以與科學家對話,科學家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角色,科學知識更非是實驗室或教科書的禁臠。
理學院副院長鄧宗聖指出,科學傳播學系致力培育學生成為傳播科學知識的人才,透過科普影像產製、科學新聞報導以及科學教具製作等,讓更多人親近科學、享受科學,是全臺唯一獨創的科系,也是未來可期的跨領域新興科系。 本次發行的《科傳之聲》為副教授張耀仁於2021年成立的「科學傳播敘事暨實踐力社群」所編製,該社群旨在培養學生具備科學敘事力、研究力與實踐力。
成員多為科傳系大四學生,透過規劃四大版面:「你知道嗎」、「科傳系上大小事」、「科傳系—畢業專題」以及「科普作品」,深入淺出帶領讀者一同理解科學傳播究竟做些什麼?其中,刊物別出心裁,由曾入選「2021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的「科學探究實踐社」成員發揮創意,設計科學探究小遊戲(詳見下圖),每份刊物都附上一包科學材料,讓讀者閱報之餘,也能動手玩科學。
此外,《科傳之聲》也建置網路平臺(https://reurl.cc/m0g907),期盼讓更多人看到科學傳播在社會上的重要性。 「《科傳之聲》的『聲』可以是科傳者想傳達給大眾的『聲音』,也可以是科傳者在執行過程中,暗藏在心裡的『心聲』。」
《科傳之聲》總編輯蔡庭禎表示,透過《科傳之聲》的發行,得以展現多面向的科學傳播,讓大眾深入了解科學並非科學家之事,也是眾人之事。更關鍵的是,科學貴在思辨而非服從權威,科學傳播旨在分享科學思維,而非灌輸考試知識,「跟隨《科傳之聲》,一同為科學知識發聲,為思索發聲吧!」《科傳之聲》全體成員衷心邀請公眾一起來體驗科學、愛上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