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humbnail
「台灣第一座水庫」虎頭埤不是浪得虛名 享特權不缺水

 Line

WeChat

根據最近的水情報導,全台的水庫,在長期乾旱下都鬧水荒,嚴重缺水,甚至乾涸見底,但是,全台第一座水庫「虎頭埤水庫」,果然是「虎」字輩,沒浪得虛名,目前的蓄水量仍超過八成,是全台第一。

虎頭埤水庫的總蓄水量是107萬噸,至今天為止的蓄水量還有87萬噸。雖然噸數不是全台第一,但以「蓄水量」的比率卻還是全台第一,目前台第二的蓄水量的是台北的翡翠水庫,總蓄水量是75%。

「眾人都缺,獨他不缺」,類似的情形,過去也曾出現過,全台水庫吃緊,但虎頭埤卻還接近滿水位,何以如此?不得而知,有人因此說它「風水地理太好了」,還有人說「它是全台水庫的開基祖,當然不能缺水囉」,更有人說它是「虎」字頭的水庫,老虎兇,當然不敢讓它缺水。

虎頭埤位於台南市新化區虎頭山下,因整個埤湖貌似虎頭威猛而得名。雖然規模只是全台96水庫中的一座迷你水庫,但它卻是全台水庫中的「開基祖」,從開工興建至今,己有191年之久。因此,擁有「台灣第一水庫」之地位。

虎頭埤的水域面積,約有0.27平方公里,極其迷你,所以不敢稱之為湖或水庫。近二百年來,一直都以「埤」謙稱其名。它的水域最深處,完工初期,埤中最深處約有40公尺,但歷經百餘年的泥砂淤積,深度己經今不如昔了。

虎頭山雖名為山,但海拔卻只有61公尺,只比台灣最矮的山、高雄市彌陀區、海拔52公尺的「漯底山」略高9公尺,嚴格而論,虎頭山就像海苔食品「元本山」廣告中所說的「元本山原本不是一座山」一樣,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座低矮的山丘而己。

虎頭埤水庫興建工程,是於清朝道光年間的1831年開始動工,工程歷經15年,才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完工。當初是由地方士紳歐陽安,出資截堵大目降溪上游之茄苓崁溪,興築土堤引水灌溉附近農田。這是台灣第一座水庫,當時是一座灌溉用的水庫,現在每逢春耕農田需水時,開啟閘口,埤水急流而下,如萬馬奔騰,仍像當年,非常壯觀。現在的虎頭埤己轉型成為休閒景觀兼俱的水庫。

歐陽安的遠見,為台灣的水庫工程發展史留下了見證。他當年會發起興建虎頭埤,是因為新化當地,是屬於丘陵地形,地勢陡峻,河川河床比降極大,遇雨則山洪暴漲,氾濫成災,逢旱則乾涸見底,用水缺乏,唯一治本之道就是興築水庫水壩攔水及蓄水,以達到有效治理河川及增加灌溉、發電、工業及公共給水等標的用水。至於後來虎頭埤還「一兼二顧」,設立風景區發展觀光,這可能不是歐陽安當初所始料。

這麼長壽的水庫,全台只此一座,難怪它被譽為台灣水庫的「開基祖」。滿清政府時代就有這一座水庫,難怪所有相關於台灣水庫的文史,都以「台灣第一水庫」稱之。遊客如果前往,可以大膽的叫出「我今天遇見台灣第一水庫」,絕對不會被捉包。正因如此,所以管理單位也大膽的在湖區內標識遊客眼前「遇見台灣第一水庫」。

虎頭埤完工後,兼具蓄水灌溉與景區功能,早年在南台灣,是出了名的風景區,被評為「南瀛八景」。在那個年代,情侶們沒有到過虎頭埤,那怎能算有談過戀愛?

遊客到這麼有歷史的水庫旅遊,不要看它的大小,內行看門道,可趁機可以擴大對台灣水庫發展史的認識。也就是「認識台灣水庫,可以遇見台灣第一座水庫開始」。

台灣早在清道光年間就有水庫之建設,至目前為止,台灣已經完成之水庫計有96座,蓄水總容量有21億3070萬立方公尺,但受到泥砂淤積的影響,實際有效容量縮減為19億9922萬立方公尺。

96水庫之中,以位於嘉義縣大埔鄉與台南市楠西區交界的曾文水庫最大,總容量7億1270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4億7955萬立方公尺,蓄水量約日月潭水庫、石門水庫及烏山頭水庫 (又稱為珊瑚潭水庫)等三座水庫的總合。

台灣本島之外,小小的離島也是有水庫的,綠島有1座,澎湖有8座,金門13座,馬祖7座。離島的水庫,都屬於地區型的小水庫,面積都不大。但離島享有「離島加給」的優惠,不管水域的規模,都稱之為「水庫」。

水庫總放水量分成消耗性用水及非消耗性用水兩種。消耗性用水量包括灌溉、生產及工業用水,全年由水庫供應約47.9億立方公尺;非消耗性用水是指發電用水,其中由水庫供應部分為94.8億立方公尺。

台灣蕞爾之島,但水庫多,管理也是多頭馬車,包括經濟部水利署(北、中、南區水資源局)、臺灣自來水公司、臺灣電力公司、臺北市政府翡翠水庫管理局、苗栗縣農田水利會、嘉南農田水利會等單位,多到分不清誰管誰。

中華民國「名譽」管轄之福建省,包括金門縣與連江縣,則由「福建省」轄內的金門及連江兩縣政府自己管。統管這些「管水」單位的最高層級,就是中華民國行政院轄下的經濟部水利署,金門與連江也包括在內,無法自外於中華民國。

這些水庫的功能設定,有的單一,有的多元。例如單目標灌溉功能的包括虎頭埤水庫、烏山頭水庫、內埔子水庫、上茄苳埤、番子田埤、美濃湖水庫、觀音湖水庫。純為給水功能的,包括暖暖水庫(西勢水庫)、蘭潭水庫、粗坑壩。水力發電功能的,包括桂山壩、羅好壩、阿玉壩、武界壩、銃櫃壩、立霧壩等。

其他如兼具灌溉及給水的,如鹿寮溪水庫。兼俱灌溉及觀光的,如尖山埤水庫。兼俱灌溉、觀光及發電的,則有日月潭水庫。同樣是集水之域,名稱卻多到「族繁不及備載」,管理多頭馬車,事權就難統一,難怪,台灣的水利管理,問題也是多如牛毛。

從民國36年至今,現在的96座水庫,大部分是初期及中期所建,晚後,一因水庫興建己經飽和,二因民意抬頭,動輒反對興建水庫,例如美濃水庫興建案的胎死腹中。所以,晚期都退而求其次,改在山區興建「攔河堰」,連築霸堤都不太可能。

台灣水庫發展史,最晚完成的就是雲林斗六地區的「湖山水庫」,它算是台灣水庫中的「末代水庫」了。晚近二三十年,台灣民主進步的結果,就是政治第一、政治掛帥,水資源管理算那根蔥,所以,未曾再聽聞興建水庫之計劃了。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