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humbnail
為何AI無法全面取代教師?

 Line

WeChat

       即便已步入太空時代,人人皆想為師而沾沾自喜的享譽心理仍普藏人心。可惜的是,科技先鋒社群更想超越而成為「教師的教師」;創造發明與革命實驗,強賦予機器人的擬人化心智,此從日本第五代電腦定義即始,讓機器人能透過大規模資料分析,學習逐步推論思考與利用經驗資訊庫來學習獨立決策,此將不再僅是科幻電影而是真實的未來景象。

       AI擅長綜合與組織資訊,生成範例,角色扮演,創建系統,甚至快速分析與預測,以及釐清與理解不少問題。故,倘僅是單純的傳遞二手的數據、資訊、知識、策略、操作示範、摹仿、塗繪,以及處事技能,批改具標準答案的作業試卷,抑或是提供個人化學習的策略與學習資源教師確實可能在將來被AI完全取替,不但做得更好、更快、更有效率,還免費。AI甚至會是一位絕佳風趣的優秀教師。雖然如此,AI亦非萬能,更深刻仰賴人類的智慧、人性因素與社會習徑文化。

       AI本質即在取代人類辛耘的心智勞動,更增工作效率及解決問題的寬廣智力,再降產製商品與服務的成本,賺得更多也閒得更多。但AI 亦有其難以取代教師的價值,例如:()在學習者不多的實體環境裡,用心的人師能較全面的察覺學習者的身體情緒表現,適時的人性化調整學習內容與進度並給予支持性的互動。()人師能從課室教材、互動語彙及身範表現中,釋放、感召與陶冶學習者的智性心靈,將其引導至適切的價值與道路。()實體課室情境有其團體信念與學習的共鳴效果,不論共識或異識,均能透過彼此相異的性格與特質而體現出一個多元社會的真實面貌。

       J. Spencer明指,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並未具人性感知能力,若無任何提示即不會思考;也不會做白日夢或產製個人未來願景;也不會對才發生的尷尬事情感到不安或羞恥;即使不抱任何展望也不會有任何愧疚或不適感;AI能寫出情詩卻難以讓人悸動、心碎。把玩永無新鮮止境的自動化機器雖能滿足人類探求未知的好奇與創造慾念,卻難以蘊育出一個具有獨立深層思考未來與終生應對自我事物所足需的皺摺智性。J. Spencer認為,AI生成式互動學習其實僅是一種適應性學習而非真正個人化學習

       不僅如此,AI還像是一座擁有浩瀚知識的偉大圖書館,但本身卻未經真實社會化過,也缺少對世界生活感受的問題意識與切身紐帶聯想。擅於演算與分析卻因無個體一貫意識與獨特性格而難解上下文脈意義與適切價值。其次,AI擅於聚斂思考卻不擅於發散性思考。AI機器人不易有效答覆跨學科及需深入細緻思考及理解的特定複雜要題。

       J. Spencer更指出,雖然人工智慧可以被設計成為看似「好奇」的在探索數據或問題,但它這樣做並未真正有興趣或意識只是在執行程式指令。聊天機器人能提問,但與人類渴盼認知世界以排除資訊焦慮及滿足自我的好奇性有異。當人工智慧找到答案時,它不會感到高興;當答案難以捉摸時,它也不會感到輕微焦慮。此外,AI也不具同理心,不易讀懂社會人的文化特性,也不擅即時視需而分享個人成長奮鬥故事以適時啟發學習者。故,教育仍需有實體人師參與學習過程。

       最後,誠如J. Spencer所指,若教學僅是一套指令、工作表列及回饋循環,那麼人工智慧確能超越人類,並使教學將成為一種消逝的行業(A dead career)。所幸,正規教育體制中的教師職責非僅傳授知識內容 (Learning Is About More Than Just Content Delivery)。教育賦有更崇高的無形理想,不抱有偉大理想的教師容易被取代,而完全漠視人類科技發展時趨的教師亦同。據於人類天生不平等之普遍事實,不論智性、健康或財富都能影響學習者的學習處境和資源。從不少象棋賽局結果證知,獲勝隊伍幾乎都是人工智慧組合,因而當對複雜世界與問題時,或許採取人機混合學習仍是最佳之策。觀之當前,AI確實尚無法輕易完全取代人師,僅適合用以參與輔助實體教師工作,從初階輔助到完全取替,尚存在著一個複雜且多樣的繁階光譜,另一個有趣且深具價值的探究。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