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humbnail
高雄市柴山海域「烏魚結柱」的百年傳說

 Line

WeChat

又到烏魚產季,野生的烏魚及養殖的烏魚陸續上市,高雄市壽山西麓柴山海域「烏魚結柱」的百年傳說,又成茶餘飯後的話題。
柴山海域「烏魚結柱」的情景,始於那個年代,無證可考,但據傳說中的傳說,已經數百年,現在柴山的老人,也都說是「聽以前的長輩們說的」。
年輕時在柴山捕魚的李姓老人指出,可能超過五十年以上,沒看過烏魚結柱的景觀了。他認為烏魚不再結柱,原因有二,其一是海洋生態變化,其二是大陸漁民在上游「攔胡」捕走了。
烏魚是洄游性的魚類,「烏魚汛」是指每年冬至前後,台灣海峽烏魚大量南下洄游產卵的季節,這時節是捕撈烏魚的旺季,也是烏魚最肥美的時刻。


烏魚結柱是因海面下魚群不斷聚集,原本游在上層的烏魚於是被往上頂而浮出水面,從側面看就像一座圓柱體,這是烏魚在海流與風力影響下的一種特殊群游習性,並非真的結成一根柱子。
這影像有點像現今的「水上芭蕾」,下方的舞者把上方的舞者拋上水面。海洋魚類數萬種,烏魚柱只有烏魚才會有,其他魚類未曾聽聞過有結成柱狀的現象。
例如曾文水庫放養的「大頭鰱」,長大到一尾重達五、六十斤,牠們經常成群結隊浮游於水面,但就是不會結成柱狀。水庫管理單位招標讓水庫附近的嘉義縣大埔鄉及台南市東山區砂鍋魚頭業者捕捉,成就這兩地區的砂鍋魚頭產業鏈。
烏魚結柱現象通常發生在烏魚洄游至西南沿海且沒有風浪時。野生的烏魚與養殖的烏魚習性不同,野生的會結成「烏魚柱」,養殖的會因受驚擾而像虱目魚亂跳,不會成柱狀。
烏魚柱對漁民而言,是一生難得一遇,有些漁民捕魚捕了一輩子,都未曾遇上烏魚柱,都只是聽說。相傳,除了柴山海域早期有出現烏魚柱之外,柴山北端約一公里的桃子園(現為軍事管制區)海域也曾出現。
烏魚柱一旦形成,都是數千上萬尾,捕獲一柱,足夠富數代,所以野生烏魚被稱為「烏金」。一旦捕獲烏魚柱,竹筏常超載下沉約半公尺深,乘風破浪硬載回漁港,有時分人一杯羹,請友船幫忙載回。
桃子園及柴山海域的海岸線,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咕咾石凸出於海面,形狀像墾丁出了名的船帆石及小琉球的花瓶岩。這些咕咾石知名度不如船帆石及花瓶岩響亮,但老一輩的桃子園居民及柴山居民都將之形容為「拜柱」或「定海神針」。
他們的說法是洄游性的烏魚游經這片海域時,經常在岩石附近結成柱狀停留,好像是在膜拜這些岩石,所以,岩石被漁民尊之為「拜柱」。這些岩石現今都還在,但己經數十年沒看過烏魚在此結柱膜拜了,所以,「拜柱」這個形容詞只留在耆老的聽聞中。
早期柴山及桃子園的漁民,在烏魚季捕烏時,並不是盲目的天天出海,大海撈針,而是靠「哨兵」通風報信。

烏魚汛期一到,山腰上的漁民,天天清晨就會先派「哨兵」站在山腰上嘹望,靠雙眼居高臨下遠眺海面,只要發現海面出現「黑黑的魚群或柱狀」浮出水面,哨兵們就一聲令下,山腰下海邊等候佳音的船隻就瞬間傾巢而出,那個年代的漁船,多數是竹筏,大家像划龍舟比速度,誰先到先圍先撈先贏,不是誰先吹哨先贏。
相傳,柴山及桃子園聚落,很多漁民靠捕烏一夕致富好幾代。其中最傳奇的一段,還連結上五、六百年前「壽山十八籃半金銀珠寶」的傳說。
高雄市的一些野史記載,明代時期 (約十六世紀),在台灣海峽打劫出了名的海盜林道乾,遭明朝都督俞大猷追擊逃到高雄柴山海域,上岸後匿跡打鼓山 (今之壽山),並且將打劫所得的「十八籃半」的金銀珠寶藏匿在現今的柴山上。
林道乾所埋這十八籃半的金銀珠寶,相傳在清末年間,柴山有位麥姓漁民,下海捕烏時,從海面上回頭看著山腰上的哨兵,沒想到哨兵不見了,反而看見山腰上站了「福、祿、壽」三尊老公仔標,而且天空紅光乍現。
這位麥姓漁民,認為天有異象,必有怪事,於是隨即駕船返航,並且爬到山腰上「三尊老公仔標」所出現的位置,沒想到居然就在那找到林道乾埋藏的那「十八籃半」的金銀珠寶,從此成為柴山首富。
麥家後世麥朝清,有錢有閒,不必靠捕魚維生,全心練武,不出數年,赴京趕考成為高雄市志正史列名的「武舉人」,科考舉人,光宗耀祖,柴山之光,柴山人至今談到這事,都以「麥舉人」尊稱。
高雄市的文史上未曾出現麥朝清的影像,現在柴山的居民,也沒人見過他,但相傳他身材魁梧,力大如牛,不輸關老爺關雲長,單手能舉起重達125斤的青銅寶刀,那支寶刀相傳最後是被前鎮大家族「朱家」一位武舉人「借走」,借走時放話「等柴山再有人能單手舉起時再前往朱家取回」,踢館意味十足。後來有柴山人前往朱家找尋,但遍尋不著,那支寶刀至今下落成迷。
柴山聚落山海宮廟庭前大榕樹下的一枚咕咾石石臼,重逾百斤,相傳也是麥朝清百餘年前從海邊獨力舉回山腰上的,但大約在十幾年前,那枚石臼不見了,榕樹下賣小吃的柴山婦人說「石臼被麥家的後代搬回去放在市區了」,但她不知道是那戶麥家後代搬走的。
麥朝清母親的墓塚,現在還保留在柴山的山腰林間,墓庭寬闊,墓牆墓碑是石灰加黑糖、不易風化的材質,墓前還有二支「墓筆」,一眼看去就知道九泉之下的人一定是「有錢人家」。墓碑上還清楚可見「孝男麥朝清」的名字。
麥朝清家的三合院古厝是早期柴山聚落的豪宅,建材全部來自大陸,「起厝師傅」也是來自唐山,壁磚是純手工做的,很多壁磚都還清楚可見造磚工人用手拍過的手掌印。可惜這棟三合院未被列文化古蹟而保存,最後被一位廣播名嘴(石川)買下拆掉改建渡假別墅。麥家後世賣掉古厝原因外人不得而知。
柴山麥氏家族,很多人投資造船及遠洋漁業致富,沒保住這間古厝,令人意外。相傳麥姓非他們本姓,先祖姓洪,在古代為了躲避戰亂,集體躲進麥田而逃過一劫,洪氏家族永銘麥田救命之恩而改姓麥,所以早期柴山人「麥洪不通婚」。
宋代詩人辛棄疾在其詞作「青玉案·元夕」,留下千古佳話「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柴山這戶麥家,驀然回首找不到哨兵卻找到「十八籃半」的金銀珠寶,比辛棄疾在燈火闌珊處找到佳人幸福千萬倍,同樣的回眸一望,一得佳人一得財寶,價值如何衡量?
柴山這段山中傳奇,野史記載一大堆,傳多傳久了,野史的真實性凌駕於正史。「十八籃半」的傳說與烏魚結柱膜拜的情景,這些人這些事,盡在柴山人的夢境中。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