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些地名很有趣,望文生義,一看就知道當地的生活剪影、歷史事件,地名成為當地鄉親感情的依歸,更蘊含了先人披荊斬棘,開墾地方的血淚。但有些地名讓人絞盡腦汁,難得其解,例如嘉義太保市港尾里的「管事厝」及義竹三腳貓的「管事墓」。因為現在都看不到「厝」與「墓」。
南投國姓鄉有一處地名叫「鹿喝水」,據傳是當地的先民曾看過小鹿在喝水的可愛模樣,所以就隨興把地名取為「鹿喝水」。高雄的柴山,傳說是「居民砍柴出去賣的那座山」的簡稱。西子灣說是因當地「美如西子 (西施)的一個海灣」而簡稱為西子灣。
但有些地名「名不符實」,腦筋急轉彎都難知一二,例如台南新化「知義里」,俗稱「豬母義」,相傳是起源於平埔族「知母義社」,跟豬一點關係都沒有,「知母」走味成「豬母」,令人莞爾,好在後來地名校正回歸為「知義」。嘉義義竹鄉的「三腳貓」,當地的貓也不是三隻腳。
嘉義縣太保市港尾里的「管事厝」聚落,讓人聯想到「管事居住的厝」,但「管事」這名詞,到底是什麼職位?是官職或民間職?讓人費思量。
台灣官場沒有「管事」這個職稱,文史顯示「管事」可能是清代的民間頭銜,並非公職。
大清帝國政權長達三百多年,是歷史相當悠久的朝代,所以,大清皇帝的尊號特別長,例如康熙大帝的尊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就長達25個字。雍正、乾隆也是。
除此之外,清代的官職,更是讓人看得眼冒金星,朝官分文武計「九品十八級」,每一品分正、從兩級,「正」的九級,「從」的是九級,大官小官總計分成十八個等級。
一品之上還有「超品」的頭銜,這些「超品」大官,皆為皇親國戚。低於十八級以下的官職則全部被歸類為「未入流」,是無階小官。由此可見「清官」階級真的是「族繁不及備載」。但就是沒有「管事」這個官職。
清官及帝號,常讓一些歷史系學生打退堂鼓大二即轉系。前副總統吳敦義是台大歷史系的高材生,他對人名的記性是國內政壇一流的。但他在擔任高雄市長說過「天才學生才有辦法記清楚清官與皇名」。
2025年辭世的高雄市政府前民政局長許仁圖,也是被清官皇名打敗過,歷史系讀了一年就丟盔棄甲,重考讀哲學系、學易經、寫武俠,殺遍華夏五千年的大武林。他生前說,朝代好記,皇名難搞,這些死人,不記也罷。
「清官」階級從上而下「一網打盡」,就是沒有「管事」這個官職,但鄉間耆老口中卻又有「管事」這個稱謂。推測可能不是官職,而是民間的私職,如當今民間企業的經理或「CEO」。
太保市「管事厝」的故事,當地居民都說是「聽長輩的長輩說的」,但從專家學者相關研究文史中,這位管事有名有姓,真有其人。
文史中記載,這位管事名叫詹利亥,祖籍大陸廣東饒平縣,乾隆年間(距今二百多年前)移居今之太保港尾里一帶開拓成為地方之大業戶,為辦收租,設一公館,擔任管事。
康熙56年 (西元1717年,距今308年)知縣周鐘瑄大興水利,引八掌溪水建「道爺圳」、「將軍圳」灌溉太保、水上地區農田。

詹利亥堪為水資源再利用之「祖師爺」,只是名聲不如日據時期開闢嘉南大圳的「八田與一」那麼響亮,他召集埤麻腳當地的居民闢建十七公頃的「埤麻腳」埤塘,收集「道爺圳、將軍圳」尾段之流水匯入埤塘,用以灌溉現今管事厝、白鴿厝、黃厝港等地的農田。他是大地主,土地租給佃農,佃農們尊稱他為「管事的」,他所居住的地方因此被稱為「管事厝」,這是現今太保市「管事厝」地名的由來。
當年詹利亥所居住的「厝宅」建物,由於年代太久遠,已無跡可尋,當地居民也無法指出確切的位置。但當年他晒穀用的「晒穀場」至今仍在,約千餘坪,現己成為稻作農地。
台灣鄉間早期的晒穀場,多數都在自家的「門口埕 (庭院)」,因此,或可推測管事詹利亥的「厝宅」建物就在這晒穀場附近。
詹利亥沒子嗣,生前建埤塘集水灌溉農地,功在地方,但死後葬於何處現無可考,現今住在當地的人,從祖輩至今,都不知道他葬於何處,更未曾看過他的墓塚。
他的遺產由旁系詹族後代繼承,後代興建小廟祭祀以之感念。民前五年 (即1906年3月17日),嘉義發生了「7.1級梅山大地震」,小廟建物被震垮。詹姓後代與居民後來集資在里內新建一間甚具規模的「安福宮」,供奉三山國王,詹利亥的神尊也從小廟移駐大廟,供奉於大殿。信徒從古早到現在,皆尊稱他的神尊為「南公」。
詹利亥為何被尊稱為「南公」?年代久遠,當地耆老無人知曉,專家學者相關的研究,也沒提到他改為「南公」這一段。
管事厝現年75歲的居民曾松峰,四歲時從嘉義埤麻腳遷居到管事厝,他學理工,是對管事厝「南公」詹利亥文史最有研究的居民,但他也不清楚詹利亥為何改稱為「南公」。
現今高鐵大道 (原台18線省道)與通往太保港尾里管事厝的「嘉64」鄉道交叉路口豎立一支「管事厝」的路標,嘉南鄉間以「管事」名稱的路標可能只此才有。
嘉義縣義竹鄉埤前村所轄的三腳貓聚落,相傳在清代年間是非常繁榮的大村落,工商百業店家林立,光是布莊就多達十幾家,晚近數年前,也有農家在耕地挖出一些俗稱「孔方兄」的龍銀硬幣及陶瓷古磚,但目前三腳貓這聚落已經散庄。
三腳貓聚落也曾出現「管事墓」及「管事橋」的名詞,但現在已找不到墓與橋的遺跡。耆老卻又十分篤定的指出其位置就在「三腳貓百年老巨榕」的附近。
遺跡難覓,但耆老說,管事墓的存在是千真萬確的。多位耆老在去年(2024年)受訪時都還表示,他們在大約民國五十幾年間,還曾親自駕牛車去挖鏟管事墓墓塚上的土方載回填平自己的低漥農地。
三腳貓鄰近的龍蛟村李姓耆老及埤前村盧姓耆老說,早期未曾聽聞當地有所謂的「大業主」,但當年這座管事墓塚,佔地廣,高如山,站在墓塚上可遠眺四、五公里外的布袋港海域,由此推論三腳貓管事墓有可能是外地的有錢大戶來下葬的。
農家駕牛車如螞蟻雄兵,不到半年間,墓塚土方就被鏟光,夷為平地,現今雜草叢生,少有人知道這裡曾經有一座清代古墓的存在。
老農純樸,顧農地、不失德,只盜土不盜墓,得手後鳥獸散,墓土加持,農作豐收,但對管事墓所葬何人?什麼叫「管事」?有沒看見墓裡的遺骸?是誰帶頭盜土?如何善後?統一口供三不一沒有「不知道、不清楚、不記得、沒看到」,因此沒留下管事墓相關的神秘傳說。
至於「管事橋」,更早就因河道縮窄而消失無蹤,現今當地耆老都只聽過,沒人走過這座橋。
義竹鄉距離太保管事厝約十幾公里,三腳貓的管事墓沒名沒姓,也考證不出所葬何人,太保的管事有名有姓有文史,兩者之間有無關連?這是地方文史考證的一大難題。
詹利亥地多業大如現代的「包租公」,又是地方之管事者,以他的身分,死後住大墓絕對合理,既是大墓,應不會輕易被破壞,如果他就近葬在當地,其墓塚應會存在及留下一些傳說,但令人納悶,當地人毫無聽聞也沒見過。
例如:管事厝出身的清代「武解元」黃奠邦 (當地人稱為黃畿),清朝嘉慶年間的古墓至今還在,已列嘉義縣文化古蹟。
早期的大官大戶,往生後也不一定就葬在當地。例如,王得祿的墓塚也不在太保,而是在現今的新港鄉安和村 (早期名為番婆庄),距太保也有一段的距離。
管事厝東南方有一座大古墓,一度被誤為是詹利亥之墓,但經查是清代嘉義市的高姓首富,官拜五品,死後遠從嘉義市到管事厝造墓埋葬,所以,推測詹利亥死後可能葬於「他鄉外里」。
詹利亥的後代因此懷疑義竹三腳貓的管事墓,也有可能就是他們的祖先詹利亥的墓塚,因為距離不遠,兩地的地形地貌及蔗作產業生態都近似。但這太難考證了,留待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