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humbnail
底層社會的搖擺與任意門世界(中)

 Line

WeChat

底層社會的搖擺與任意門世界(中)

►底層社會階級成因及特徵

    底層階級是總體上被歸屬為最不幸的人口團體。造成居於底層社會的緣由,因主客觀條件差別而互異。大致不離幾個因素,包括個人出身的家庭孤苦與自身的不幸遭遇,使僅憑個人之力仍難以翻轉,甚至注定此生艱難無望。個人也因無力完成義務教育而知識與技能受限,導致影響謀生機會。某些人因成日荒於嬉戲而忽略努力或因交友或投資不慎,染上惡習或遭欺遇盜而拖垮一生。產業結構與技能轉型,階級勢力壟斷資源,教育機會與財富分配不均,甚至可能因制度性錯誤而造成巨大損失或破產。

    經濟弱勢能關鍵的影響一個人的社會位置。通常位於社會最底層的人口,是既無自給能力又完全喪失工作能力者、重症或嚴重慢性病者、重度殘疾無法自顧者、常態毒癮無依者、精神嚴重異常無依者、多數更生人、無家可歸的無業遊民或乞討族、無可依靠的窮病老者、不識字的無依者、無工作權的非法移民等。其次,則屬中下階層的無資產低收入戶、居無定所的兼職或臨時打工族、缺乏本地語言能力的新移民、受主流文化標籤或排擠的社會邊緣人、未完成義務教育的工作不利者、具龐大債務者、常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者、不足或常處於基本薪資邊緣的勞動者等。

►低層階級的休閒興趣特徵

    低層社會包括中下層、下層及最底層世界者,其休閒興趣取向與特徵,往往受到經濟條件、教育背景、文化資本與可得資源的影響,使其具有某些特殊傾向,這些活動往往兼顧節儉美德與休閒滿足感。因此,他們較常從事居家觀看電視、使用3C網路社交或視頻追劇、登門家聚攀聊、尋友酒聚歡唱或玩牌下棋、傳統市場閒逛或村里散步、耕作農事或修繕家物、自然景區嬉戲或露營烤肉、垂釣蝦魚或戲水、邀約參與球類運動、地方民俗宗教活動,以及免費或低消費又具實際效益與意義的活動。雖然如此,仍有低層社會人口因社交或學習需要而選擇參與廉價或免費的文化藝術活動,畢竟文藝乃溫飽後的餘閒,無法及時換取日常基本所需。基層勞動往往因工時長且收入低,極易耗盡體力,使得休閒時間變為零碎而取向「即時可用且簡單易得」娛樂形式,包括宅居補眠、電腦遊戲、網路社交、觀賞影視、自行烹飪等。此外,有者還能透過網路化為同溫層團體相互取暖與發展自我認同與價值,以象徵性地間接滿足中產或上層社會的想像。

►底層階級的翻身之夢

    雖然如此,亂世出英雄,武而優則宦。從軍也是一種高度風險的機會旋轉門。古今中外因戰功而快速升官者不少,甚至功過於罪而翻改人生。譬如,西漢劉邦從平民到皇帝,韓信從乞食到楚王,平民霍去病17歲初戰至19歲封軍侯。南宋岳飛從農民子弟到樞密副使;明太祖朱元璋從貧農到皇帝;法國拿破崙從軍官到皇帝;烏克蘭澤倫斯基從諧星演員到總統。美國貧困家庭出身的世界鋼鐵大王卡內基;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從小學畢業成為台灣企業經營之神;馬斯克從美國中產階級移民到世界首富;星巴克創辦人舒茲從貧民出身到全球品牌巨擘;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從平民教師到中國首富企業家。曾倚賴英國社會救濟金生活的《哈利波特》作者羅琳後來也因該著作版稅而成為億萬富豪。出生於印度貧困區的錢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靠努力自學及獎學金而終獲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家貧出身的李家同教授也靠自身努力及獲獎學金而完成美國博士學位並成為大學校長。其他在台灣出身寒微而努力苦讀成為教育首長、次長、校長及知名大學教授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

    另外還有不少知名企業家曾是正式教育體制競爭下的失敗者,譬如美國Reed 學院中輟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哈佛大學中輟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及Facebook、Meta創辦人祖克伯,史丹佛大學博士班早輟的馬斯克。中學未畢業的香港首富李嘉誠,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中輟的戴爾(Dell)電腦公司創業人戴爾,加州州立大學聖荷西分校中輟的哈蒙(Jan Koum)從清潔工到WhatsApp創辦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輟的Uber創辦人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史丹佛大學中輟的Snapchat創辦人史彼格(Evan Spiegel)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之一。高中即中輟的Tumblr創辦人卡普(David Karp)26歲即以11億美元售出Tumblr給奇摩網路媒體公司。出身於士兵與僕人家庭的媒體名人歐普拉被譽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加拿大失業貧困家庭長大且高中輟學的美國知名媒體演劇製作人金凱瑞;周潤發17歲時也輟學從事過擦鞋工及搬運工等下層職業;同樣梁朝偉15歲時即輟學當過報童等低層行業。周杰倫也以私立高中音樂科學歷即成為影響華人世界流行樂市場的成功音樂富人。

►社會階級差距的成因與迷思

    社會是否應該提供「向上流動」的管道?底層階級是否真的是「懶惰」的結果,還是社會制度性問題?不同的學科會有相異的觀點。心理學可能認為歸因於個體的人格發展過程良窳、童年成長的正負記憶、學習與追求成就的動機強弱等。社會學與教育學則偏重成長家庭與同儕文化的影響、教育制度與社會競爭之資源的差異、社會階級複製的文化等結構因素。新聞傳播學則認為媒體塑造、散播、簡化與極化了社會階層刻板形象。政治經濟學則相信權勢能力與財富多少能決定或有效的影響一個人的未來命運。甚至政治社會學也有一個分析後的歸納觀點,認為地理氣候相當影響著一個國家與國民的強富與總體發展表現。更適宜人居的乾冷北半球環境要比濕熱的南半球人們更為勤奮與工作效率更好。室內冷氣舒適感與戶外濕熱的對照,讓人疲於調適與應對,無論戶外生活與休閒空間皆受影響。可能南半球的人們須更加倍努力才能與居住北半球的同行競爭者有著持平或相似的成就。健康與流行病學則將疾病預防與感染控制能力視為影響國家勞動生產力的要素之一,亦顯示該國的醫療文化對國民健康的穩定與所得發展之期望。

    單純的低收入貧窮仍能使人憑藉強大的心理素質而奮進忍苦改變命運,但若還存在須照顧重病親人或難以還清的債務家庭,則階級翻身勢必不易。貧窮未必是個人懶惰或怠學,家道中落或重病意外都可能使人一夕直墜深淵,徒具制度性的平等機會開啟與提供,這些只能有助身心健康與仍能正常進行學習思考的人。又,即便努力也必因個體的天生資質、興趣選擇、專注能力、有否貴人、後天領悟力、自修質量、閱讀環境,經濟支持等條件差異而造成結果不一或懸殊。非僅教育機會競爭,職業技能良窳同需個人滿足諸多要件,也才能學有專精而謀足一生。至於婚姻,天生貧窮世家,若個體身心健全,一旦有貴人相助或有幸嫁娶較上層的階級對象家庭,則勢必要比個人純靠教育拾階而上要更有效率。因此,教育、職業、婚姻仍是普世翻轉命運的重要渠道,其次才是社會競爭的公平性,包括政府對地價與房價的管控,勞動市場的管理與勞工權益監督,媒體對高等教育制度與大學競爭市場文化的監督與影響,以及社會福利救濟預算能否大幅提升。此外,潛在的巨大階級團體利益、優勢階級論述與同溫層共識文化,都是使社會階層彼此間命運差距難以縮小的堅障。這些都是造成「代際貧窮循環(Cycle of Poverty)」與階級複製文化的要因。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