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委員會與日本潔淨海洋物質聯盟(Japan Clean Ocean Material Alliance, CLOMA)今(31)日在我國「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台」倡議下合辦「臺日海廢治理 × 循環產業交流會」,集結臺日近40家大型跨國指標企業線上共同交流,參與廠商數量及規模皆創歷年新高,臺灣隊也預定9月進軍「2025東京循環經濟展」,展現國際合作新格局。
CLOMA肯定臺灣:期待深化合作、開創藍色價值
CLOMA是日本跨產業的協作平台,成功整合當地政府、企業、學術與民間力量,致力推動企業永續與循環經濟。CLOMA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藤原正明致詞時強調,自113年簽署合作意向書以來,臺日雙方在海洋廢棄物治理及塑膠再利用方面合作密切,CLOMA非常期待透過這次深度交流,推動雙邊企業互動,打造更具韌性的區域合作關係。藤原主席亦高度肯定臺灣企業的技術實力,盼望未來能開展更多具體合作。
管碧玲:推動臺灣成為印太海廢治理核心樞紐
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指出,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海洋廢棄物課題,她任職以來積極倡議並著手推動「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台」,透過資源共享與技術互補,深化區域合作、凝聚價值同盟,為解決海廢建構國際網絡。她強調,面對海廢沒有局外人,臺灣要積極站上國際浪頭,成為印太海廢治理的領導者。
臺日近40家產業代表齊聚 展現完整鏈結實力
海委會邀集「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台」之成員,今年臺灣成員擴大至將近20家,包含遠東新世紀、邦泰複合材料、富勝紡織、宏恩塑膠、誠佳科紡、品卓企業、億薈塑膠、華寶碳循環材料、豐溢綠能、點睛設計、高昌貿易、伸仁紡織、午洋企業、福懋興業、詠麗生化科技、仲潔生物科技等具代表性業者;日方則有大金工業、東洋紡、三得利、王子控股、蝶理、鐘化、聯合利華日本、福美化學工業、Green Science聯盟、大日本印刷等領導企業與會,展現從技術供應、材料應用到再生產品開發的全鏈產業網絡。
海委會表示,這不僅是臺日雙方海廢相關技術交流的重要里程碑,更為後續深化合作奠定堅實基礎。透過年度持續深度對話與需求媒合,雙方企業已初步建立合作共識,為臺灣進軍國際循環經濟市場創造絕佳契機。
海廢產業三大戰略,打通技術到品牌的任督二脈
為推動臺灣在國際海廢治理與循環經濟領域布局,海洋委員會「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台」透過三大策略,積極串聯產官學能量,打造韌性藍色經濟夥伴網絡。
第一戰略是「出海(Outbound)」:臺灣以豐富的研究量能及雄厚的創新技術為基礎,致力於推動本土藍色供應鏈走向國際舞台。
第二戰略是「結盟(Alliance-building)」:海洋委員會積極促成跨部會合作與區域平台建構,深化與印太國家在政策面與產業鏈的實質連結,推動循環經濟的區域擴散與政策共識,拓展合作的廣度與深度。
第三戰略是在「整合(Coherence)」:海洋委員會將鏈結區域供需,在「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台」架構下整合區域各國的資源稟賦與技術優勢,透過能力建構與技術轉移,與區域夥伴攜手打造供需互補且具韌性的區域循環經濟網絡。
臺日攜手啟動印太海廢治理新局:延伸至東京循環經濟展
海委會表示,交流會本身也將出海!延續交流會的豐碩成果,臺灣代表團預計約有15家企業將於9月赴日參與「2025東京循環經濟展」,除舉辦專場發表會外,將安排臺日企業一對一媒合,深化今日建立的合作基礎。並將設立「Taiwan Ocean Circular Hub」展區,系統性展現臺灣從政策驅動到產業創新的完整實力,為全球海廢治理提供臺灣解決方案,向國際社會展現永續藍色經濟的具體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