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humbnail
迎接全球暖化後的氣候殘值,台灣一年四季如冬該多好!

 Line

WeChat

       依氣象研究資料顯示,台灣氣候整體已邁向暖化,例如1911至2020期間年均溫已升約1.6°C。2022年報告,近30年(1991–2020)台灣氣溫上升速度也漸加快,尤其在冬季;平均每10年增升0.25°C,比全球同期平均略高。而,台灣冬季也逐漸變暖、縮短及趨向乾燥,降雨天數有減少趨勢,但均溫仍常見20度以上,飄雪僅限於少數高山區域。其次,台灣四季氣候特徵也逐漸失去明顯差別,雨天減少,降雨及降水型態也改變;氣候暖化也將導致台灣愈見短時間內大降雨量的異常極端現象。台灣冬天似不再常見總是陰寒濕冷,而是「溫冬」、「暖冬」、「乾冬」或乍現「冷冬」的分歧無規律氣候。相反,夏季則是愈來愈熱,時間也逐漸拉長。

       多項研究指出,單純的平均降雨量較多並不會關鍵影響一個國家總生產力及進步發展結果,例如挪威、新加坡及日本等地;相反也有不少雨少的國家很貧窮,如部分撒哈拉以南乾旱地區。但若是氣候呈現極端性變化與難以預測性(如極端旱或洪災等),則自將影響一個國家的總生產力及發展順暢。對大多數人而言,台灣降雨頻率減少實在是件好事;外出工作或休閒將方便許多。但夏季升溫與延長時日,相反是件災難的事。不但紫外線更易傷害皮膚,也將減少人們從事戶外活動的興趣,更使從事戶外工作的職業人口雪上加霜。總體而言,必將增加不少生活支出成本。依筆者以往蟄居台北縣市區25年經驗顯示,約平均每三天下一天雨。雨天不僅增加行車時間、駕車危險度、耗購雨具及除溼設備、增多攜帶物件量、傷害體膚及居室清潔負荷,還會弄壞衣物、隨身物件、電子產品及心情,並阻礙戶外移動視線、辦事效率及便利性。整體而言,甚為消耗人心、人力、健康、物力、財力成本。

       依聯合國分類,已開發地區包括北美、歐洲、日本、南韓、台灣等國;其他大部分南半球國家除澳洲、紐西蘭,以及智利、烏拉圭屬邊緣外,餘均被視為發展中國家。政治社會學即有個概括型觀點,認為北半球國家平均比南半球國家進步且富裕,主因之一即在於氣候因素所導致的人們勤惰習性,總體耗能與工作效率結果。全球研究指出,最幸福國家多位於氣候平均溫和地帶,例如:芬蘭、丹麥、瑞典、荷蘭、瑞士、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其共同特徵是夏季舒適、陽光不強,冬天冷但穩定,氣候災害較少且城市可步行性高。觀之台灣平均愈趨溫高雨少趨勢,若與以往相比,並非壞事。一旦雨少即能減低秋冬的濕冷不舒適感,減少土石流崩塌的面積,降低家電用品的損害機率,以及更適合於初春、秋末及冬季的戶外活動。雖然將更增夏季的居家使用總電量,但節能科技發展總能適當應對。最難得的是,一種如同處於歐美等地的乾冷舒宜想像,幸福感遲早會增值。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