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humbnail
沉沒的歷史、浮現的文化–「看台江.踅五條港」 特展走讀海洋文化

 Line

WeChat

「看台江.踅五條港–沙洲、港口與沉沒的記憶」特展於10 月16日至10月30日在臺南市中西區信義街硓𥑮石黃宅登場, 並於今(18)日上午10時30分舉行開幕茶會。本次展覽由海洋委 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策劃,以「海洋文史」為主題,呈現台江地 區從潟湖到城市的歷史轉變,匯集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沉船研究 與探測成果,帶領觀眾看見「沉沒的歷史、浮現的文化」。

國家海洋研究院陳璋玲院長於開幕致詞指出,台江是一片曾 閃爍著海光的土地。四百年前,它是一片廣闊的內海,見證荷蘭 東印度公司的航海壯舉,也迎來清代五條港商貿繁華的歲月;如 今,這片海已化為街巷與聚落,留下滄海桑田的印記。國海院於 2021 至 2023 年間完成台江水域荷蘭東印度沉船歷史研究與磁力 探測,2025 年則首次以展覽形式呈現三年來水下文化資產的科學 調查成果,並辦理專題講座、導覽活動、微學分課程及展覽等教 育推廣活動,期深化大家對於台江的認識。

本次展覽聚焦於台江與五條港的歷史脈絡。位於熱蘭遮城東 側的五條港,是清代府城最重要的商業港口,由五道水系連結內 海與城區,自 18 世紀中葉起發展為集航運、貿易、宗教與手工 業於一體的繁華聚落。透過圖像、歷史資料與走讀活動,民眾可 重回當年商旅雲集的水路城市,理解台江如何在自然變遷與人文 活動間不斷重塑自我。

陳院長致詞特別感謝國立成功大學的協助,可以在甫整修完 成的硓𥑮石黃宅建物中順利展出。陳院長強調,國海院有責任與 使命將海洋文化傳承下去,希望能從「台江文化展」開啟台灣民 眾對海洋文化的熱情與喜好。今年展覽為系列活動的開端,明年 將進一步串聯運河百年,延伸至台江、運河與商港的變遷脈絡, 推出一系列紀錄片,持續探索海洋文化在時代洪流中的延續與再 生。 展覽內容分為三個主軸,首先呈現台江的地形演變與族群遷 徙,從曾文溪改道與內海陸化,到荷治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如 理加事件、麻豆社事件與鄭成功攻臺之役,揭示自然與社會互動 下的歷史變化。

其次展示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沉船研究成果,根 據《熱蘭遮城日誌》等史料與科學儀器探測結果,整理出十四艘 沉沒船隻的可能位置,並結合地層岩心定年與沉積分析,推測17 世紀荷蘭沉船在現代地景中的潛在軌跡。另展出教育推廣成果, 包括專題講座、走讀導覽與微學分課程,從清代貿易網絡、荷蘭 市鎮空間到安平港地景變遷,讓民眾實地走入台江,感受「沉沒 的歷史,浮現的文化」。 展覽地點「信義街硓𥑮石黃宅」曾是五條港商業區的核心, 如今化身為「建築美術館」。其古厝石牆與拱門空間,象徵時間 的堆疊與文化的延續。本展以歷史空間為載體,喚醒府城與台江 的共同記憶,讓觀眾在歷史與現代之間重新連結海洋文化,感受 城市與海洋共生的脈動。活動至10月30日止,國海院規劃舉辦 系列講座與走讀活動,『詳細內容請上活動網頁查詢 https://site 1535551-9492-9149.mystrikingly.com』,邀請民眾從不同角度認 識台江的自然演變與人文歷史。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