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的海軍眷村很多處,鼓山區的自強新村保持原有風貌獨隱於市,最吸睛的是村內的桂花飄香與炮仗花牆,桂香使自強新村成為「桂花村」。
自強新村位於鼓山三路西側的壽山腳下,地形狹長,村民區分為「北自強」與「南自強」,外地人那管它南自強或北自強,反正進了這個村,全部都叫它自強新村。
高雄市是海軍眷村的大本營,包括明德、崇實、建業、合群、自助等眷村,都在海軍基地所在的左營區,唯獨自強新村「獨隱於市」座落在鼓山區。因此,很多市民不知道這裡有一處海軍的眷村。
自強新村的前身是「日本海軍士官宿舍」,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據時期的民國24年間,日本太平洋戰區東海營區在這裡設「士官眷舍」。
民國34年國民政府接收日遺眷舍後,民國37年11月將南京「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部」遷移至左營基地,在這過程中,部分軍眷優先安置於自強新村,這些人就成為台灣光復後自強新村第一代的住戶。
自強新村現在的住戶約三百戶左右,「老將凋零」,現在的住戶幾乎都是第二、第三代了。這些軍眷念舊,不捨改變住家的風貌,在眷村改建浪潮中,獨排眾議,全力反對改建。
政府尊重民意,做成「自強新村不改建」的決議,自強新村才得以保持原始風貌至今,成為未改建的「塵封眷村」。不改建的結果,建物就只能原狀修繕,無法擴張,所以目前自強新村內,建物都是日據宿舍的平房,成為高雄市沒有二層建物的社區。
住在這裡的居民,在家不用爬樓梯,因為建物內根本沒樓梯可爬,這在國內六都院轄市、甚至深山部落應該也是少見。
自強新村總計有25條巷子,村內種的桂花樹保守估計有500棵,桂花密度之高,應是全台之冠,幾乎家家戶戶庭院內都種桂花,很多都是50年以上的「老桂」,樹高都超過二、三公尺,遊客走在巷道從牆外就可看到。村裡沒種杏花,所以,不會有「紅杏出牆」,但到處有「桂花出牆」。
桂花每年開二至三次,盛開時節散飄著非常濃郁的桂花香,因此,整個自強新村每條巷子都是「桂花巷」,新村變成「桂花村」,居民回到家聞到的都是桂花香,從小聞到老,可說是「聞桂花香長大的」,省掉香水化妝品的開銷。
園藝造景業者看中這裡的老桂花樹,常派人進里內收購,再高價轉售給豪宅做庭園造景。里民的信箱中經常被塞「高價收購桂花樹」的傳單,有些住戶認為眷村未來可能改建,帶不走桂樹,於是出售,售價視大小而不同,從數千到數萬不等,但有些住戶捨不得陪伴數十年的老桂樹而拒絕割愛,叫業者「麥擱來亂」。
這裡為何種了這麼多的桂花樹?沒有明確的答案,老居民說這些桂花樹,多數是日據時代的「原住民」留下來的,有些是後來的軍眷栽種的,沒有人帶頭推廣種植,可能是居民認為桂花非常高雅清香,輸人不輸陣,自己種自己聞而一家接一家栽種的,桂花村、桂花巷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自然形成的。
住戶說,桂花一年開花二到三次,盛開季節,在廚房作菜時只要開窗,桂花香可以掩過油煙味,特別是晚上,打開窗戶,飄進來滿屋的桂花香,聞著聞著很快就進入夢鄉,有睡眠障礙的人不必吃助眠藥都好入夢。
有些住戶會採花泡茶喝桂花茶,不用花錢買茶葉,還有巧婦採花加冰糖做「桂花釀」或「桂花醬」分享親朋好友,好客的住戶在盛開的季節會打電話邀請朋友「來我們這裡聞桂花香」。
講究意境的住戶形容說,飄香的桂花像是一縷穿透厚重雲層的陽光,可照亮心中塵封已久的記憶及感受家的溫暖和安心。
「宋詞天后」李清照曾留下一首桂花飄香的詞,「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留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跟隨國軍來台的住戶,一輩子生活在這桂花村,不知是否有人因這首詩詞而興起「桂花飄香憶故鄉」之嘆?桂花飄香,難忘故鄉,不知桂花曾否替老兵們一解殘缺又走味的那縷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