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humbnail
棲息環境被破壞 竹雞往平地覓食

 Line

WeChat

「波新聞」獨家報導,生性害羞,大多躲在森林、灌木叢內的「竹雞」,因覓食環境日益不易,生存區域已由中低海拔山區轉至平地。

前大樹文史協會理事長柯武村,日前做田野調查時,在高屏舊鐵橋旁溼地公園,聽到竹雞的叫聲,經循「聲」找「雞」,終於拍攝到竹雞的蹤跡。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記載指出,屬台灣亞種竹雞只見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因為生性害羞,大多棲息(躲)在森林、灌木叢內,身上的顏色巧妙融入棲息環境中,因此數量雖多,但很難實際目賭牠們的身影,雖屬雜食性,但具領域性,常以小群體行動,平時在森林底層活動,晚上在樹上休息。

由於生態及棲息環境改變,經調查,母竹雞速度很快,沒一會就不見蹤影,因食性多樣,嫩葉、嫩芽或小昆蟲,甚至連全株有毒的姑婆芋,竟也在牠們的覓食菜單中。每當夏天來臨,姑婆芋果實,陸續成熟,竹雞會跑到植株下方,以半飛半跳的方式,抬頭將一粒粒紅透的果實,啄入肚中。

竹雞的繁期殖約在4月到8月之間,繁殖時會在灌叢、草叢或者樹根附近的地面凹陷處築巢。

柯武村指出,在繁殖季因公鳥與母鳥聲音有差異,有利攝影者循「聲」找「雞」,對於攝影者來說,要有耐心,才容易入境。對於田野調查者而言,是項挑戰。

早期坊間,亦有將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男子,稱為「竹雞仔」。

以往,常會被先民抓來變成盤中飧加菜,烹煮後聽說味道鮮美。在「野生動物保育法」頒布後,獵捕竹雞係犯法行為!一旦觸法,可能要面臨6萬到30萬罰鍰。

圖/竹雞棲息環境已移至平地,柯武村攝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其他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