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humbnail
台南安醫領軍研發除幽門桿菌療法國際採用

 Line

WeChat

  引發胃癌元凶的幽門桿菌治療藥物抗藥性比例逐年攀高,台南安南醫院領銜攜手高雄醫大、長庚醫院研發出「混合療法」,除菌率高達95%,遠勝目前的三合療法,已獲得世界多國採用,今年接連獲得美國兩個高階醫療期刊登錄,成為醫界臨床醫療的準則,為國爭光。

  研發團隊領銜人的安南醫院許秉毅副院長,18日在安南醫院首度正式發表研發成果,研究共同主持人的高學醫學大學副校長吳登強、長庚高雄醫院副院長蔡成枝都專程來台南,加上實際受惠的67歲患者羅先生,共同見證歷史時刻。

  許秉毅說,目前台灣醫師在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時,多採用傳統的「標準三合療法」,也就是兩種抗生素加上質子幫浦抑制劑;但隨著近年細菌抗藥性的增加,三合療法的除菌率已下降至82%,由於國人半數都遭受幽門桿菌侵擾,使得胃癌機率激增,他先與吳登強、美國貝勒醫學院胃腸病醫學系教授大衛.葛蘭漢共同發明了「混合療法」,14天的兩段式療法:前7天使用一種抗生素及質子幫浦抑制劑,添加消滅陰道滴蟲的藥物,後7天使用三種抗生素及質子幫浦抑制劑,以提升除菌效果。

  許秉毅指出,除菌失敗的另外一個關鍵為感染者「對藥物代謝過快」,例如羅先生因胃食道逆流、胃潰瘍,長年為胃痛所苦,兩次除菌治療都失敗,轉向安南醫院求助,醫療團隊透過細菌的抗藥性試驗與基因檢測,確認他代謝過快,打造客製化療程,去年底痊癒且未復發,目前可安心環島騎車、爬山。

  近期,3醫院團隊擴大領域,聯手台大醫院、高雄榮總、台中榮總等全台10家大型醫院,進行大規模多中心混合療法的918位患者臨床試驗,證實了混合療法的卓越除菌率。

  同時,還開發出除菌治療的療效預測模型,輸入每個地區細菌抗藥性資料,可取代切片診斷,能精準預估除菌療效,提升至「精準醫療」的層次,成果最近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美國消化醫學雜誌》;安南醫院並將人工智慧(AI)導入幽門螺旋桿菌的診斷,與高雄科技大學合作推出內視鏡影像診斷系統,由患者的胃鏡影像直接判斷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減少切片檢查所需費用,今年八月發表於自然科學期刊《科學報告》。

  吳登強、蔡成枝補充指出,混合療法已成為「美國消化醫學會幽門螺旋桿菌治療準則」、「東協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共識」、「台灣幽門螺旋桿菌共識」之第一線治療建議處方。許秉毅強調,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五分之一會產生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約1%演變為胃癌或胃淋巴癌,籲請胃痛患者務必盡早徹底治療,斷絕幽門桿菌的危害。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